我喜欢走到书架前随手拿一本书名对我很有吸引力的书来读。在满满的一架子书中《没有悲伤的城市》吸引了我,书的封面有一双很清澈、很大,似乎在无声地诉说着什么的眼睛。书的名字猛然一看很完美——没有悲伤,但总归是包含着“悲伤”二字,难免让我联想到书中叙述了一些悲伤的事。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主人公祥弟在孤儿院长大,他一直想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谁,可是没人告诉他。后来,他所在的孤儿院即将被拆毁,在一个寂静的夜晚他带着萨迪克夫人(孤儿院负责人)给他的襁褓布跳上了一辆垃圾车逃离了孤儿院,希望去找到爸爸。逃离后,他流落街头,认识了同为流浪儿的桑迪和他的妹妹古蒂。三个人在乞丐头(有着复杂的身份)阿南德的监控下相依为命,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为了挣到足以让桑迪和古蒂重返家乡的钱,他们计划让祥弟帮忙偷窃一座庙的香火钱。盗窃过程中一场由宗教争端而引起的爆炸中,祥弟目睹桑迪无辜死去,古蒂受伤,紧接其后,阿南德逼迫祥弟杀害一个穆斯林家庭。看着这个充满残酷与杀戮的城市,祥弟失落地想他不得不用其他方法保护古蒂。海边,古蒂为祥弟唱了一支歌,歌曲的空灵再次感动了祥弟,他握着古蒂的手,想起他始终坚信的未来,所有的悲伤都会消失……
读完这本书后,我为它想了几种不同的情节设置:首先,祥弟没有离开孤儿院,纵使孤儿院被拆,萨迪克夫人也会把他们安排到另外一个住所,这样祥弟便不会受到那么多苦难的折磨,;其次,就算祥弟离开了孤儿院,他也不该在阿南德的地盘下车,那么他就不会受到残忍的阿南德的虐待。再次,祥弟可以在一个美好的地方遇到桑迪和古蒂,那么他便可以收获友情而且可能见到他心目中的“卡洪莎”(祥弟心中的桃花源)……我这么想是因为不愿意看到别人受苦,但话说回来,谁愿意看到别人受苦呢?!
我想几乎所有的人都喜欢诸如幸福、美好、快乐之类的字眼,但生活不会一直完美、一直幸福……这个,几乎所有的人也都了解。若按照我的想法来写这本书,那么祥弟可能会一直过着平静的生活,一直设想着他的卡洪莎,但是他不能去找他的父亲,他也不能去看他心目中的卡洪莎和真实的孟买城有什么区别。这样,不符合祥弟的性格,文章无法继续写下去。所以,作者那样写也就顺理成章了。为了自己的梦想,决心去闯荡的祥弟才是书中那个活生生的、真实的祥弟。
到现在为止我都没有自己的梦想,更不用提为了梦想遭受苦难之类的说辞了。作为一个别人生活的观看者而不是演绎者,作为一个感情肤浅的人,我想自己并不能真切地感受到祥弟想找到自己父亲的那种坚定的信念、祥弟看到刚结交的朋友桑迪死在自己面前,并被自己亲手火化那种彻骨的痛苦、祥弟被阿南德威胁说要割掉祥弟舌头的那种剧烈的恐惧、祥弟看到孟买城的真实状况(充满杀戮和血腥)后那种深深的失望。但即使经历了这一切祥弟仍然相信:孟买会变得美好,他和古蒂一家的生活也会变得美好。
我想祥弟教给我最重要的一点便是:纵使生活再怎么不堪,自己心中也应该有一个桃花源,那个桃花源便是你奋斗的动力,是你止痛的良药。
处在混沌的社会中,周围环境纷繁复杂,个人难免受到周围的影响。消极的、悲观的抑或是积极的、欢快的。每逢逆境,就学一学祥弟:想想自己的卡洪莎。
我感觉到自己变得越来越麻木。初读这本书时,对祥弟的同情、对祥弟的敬佩随着故事的深入逐渐占据了我的内心,突然觉得自己有好多感慨要发。读完之后我彻底麻木了,我觉得这本书的内涵于我来讲很简单……我不知道自己怎么了……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我再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