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谈起《韩非子》,大家肯定都不陌生。这次,我阅读了《外储说左上》中说二的第四篇,令我明白了许多道理。
这篇文章很长,印象最深的是虞庆与匠人的对话。
虞庆建造房子,说屋顶太陡。匠人说泥是湿的,椽木没干透,但虞庆却反对这个观点,他认为湿泥重,没干的椽木是弯曲的,这样屋顶应当建得低,又说泥干了会轻,树木干了会直,这样房顶会日渐变陡。匠人照他说的去造房子,结果房子坏了。
另一种说法是,虞庆准备做房子,匠人认为用弯曲的木材承受很重的泥巴,过久了一定会坏。而虞庆说木材干了会直,泥巴干了会轻,即使时间久,也一定不会坏。但匠人照他说的去做,房子却坏了。
从这两篇短文中的第一个说法可以看出,虞庆是个无知的人,而自己却装做什么都懂的样子,话也说的非常好听,可结果却达不到目的,违反了实际情况。如果把他所说的木材和泥土比作成人或其他事物呢?他可能会认为有些人一定会改过自新,久而久之,便会对国家做出贡献。而结果却可能没有那么美好,那些人说不定会谋反,不去管理他们,也许会招来亡国之祸。由此得出,虞庆把事情看得太简单,而把自己看得太有智慧了,不是什么东西自己都懂的,专业的匠人说的话也不听,房子肯定建造不成了。如果是粗糙地认为一些人有用,一些人无用,也是另人厌恶,自己的脸面丢尽,没有尊严。这样,也当不成一个“上卿”了。
而在生活中,有些人也是这样。一些同学见别的同学在进一些高深的知识,认为自己都懂了,便开始瞎说一气,让其他同学感到反感,使他在别人眼里是个无知的人。还有些人可能在工作方面比较好,可到了其他时刻,自己弱的方面,便开始不懂装懂,蒙骗经理,可最后发现这种方法行不通时,他有“智慧”的一面也破灭了,同事们会渐渐认识到他的无知。如果他再这样下去,就不可能好好与别人相处了。
从第二个说法中也是这样,匠人认为会坏的房子到虞庆口中就变好了。他说的好像头头是道,可结尾还是没变,房子坏了。
有些时候,一些人希望事情的发展会好一些,说得让别人都相信了,但结果终究是不会变的,他没有改变任何东西。
这篇文章警示了我们不要不懂装懂,违反实际情况,要听取别人的意见或专业人士的教导,自己能够得到很好的吸收,并获得成就,这样才能受到尊敬。
【第2篇】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事有利害,物有生死。每个人的诞生也就铸就了不同的我们,但一个人不可能十全十美的,必定有长处与短处之分,如何以长续短,就成了我们人生中的必修课。
《韩非子》观行篇很好地诠释了这则道理。为了取长补短,余补不足,西门豹佩韦以缓之性急;董安于之心缓,故佩弦以自急。不同的伟人在了解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以后都及时地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来以长续短,最终成为一代豪杰,也给人留下深远的启示。
但仍有许多人因只看到自己不足于人的一面而没有看到自己的长处,所以长久地沉溺于自卑的心理中不能自拔。观行篇的后半部分就能消除这种忧虑,它开篇就说:天下有信数;一日智有所不能立,二日力有所不能举,三日强有所不能胜。意为:天下有三种道理:一是智慧,总有不能办成的事,二是力气,总有举不起来的东西,三是实力再强,也有不能战胜的对手。一个人的才智,力量都是有局限性的,是一种客观的必然,这正如宇宙万物有虚和实,利和害,生和死两个方面一样,是不能凭借主观愿望而改变的。我们应该为自己拥有的天赋、才能而感到高兴,而不是和别人攀比谁的才能更多,不要掺入利益的因素。文章后面也有提到:有尧之智而无众人之助,大功不立;乌获之劲不得人助,不能自举;有喷、育之强而无法术,不得长胜。所以形势总有不能具备的,事情总有不能办到的。每个人都各有所长,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是重中之重。当然人们也各俱欠缺,自己做不到的是不要强加于人,更不能强人所难,只要尽力了,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提升就足够了,可以把办不到的事给有这方面才能的人做,我们可以根据能成功的形势,找出容易成功的法则,这样就能轻松许多。
“以长续短”是韩非在执“法”时所推崇的,其他篇目中也有提到执“法”要公平公正,一视同仁之道,总而言之,韩非提到的许多观点也被后人纳用,有很强的逻辑性。此外,他的文章观点鲜明,笔锋犀利,分析精辟,文风峻刻而且富有文学色彩,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欣赏。
人生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磨练中度过的,只有在短暂的一生中将长处用到及至才能使人生绽放出最美丽的火花;若一味地苛求一应俱全,到头来便只能一事无成,消磨了大好光阴,终将贫苦一生。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我再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