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安德烈》《孩子你慢慢来》《目送》是龙应台最为温情的“三部曲”。而于我而言,却唯有《目送》,让我在多少个平凡的日子里,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体会到了骤然的成长。

父母和自己,孩子和自己,不同时代,不同关系的两种亲情,在这本书中,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为读者展示出了作者心中对生命流逝的无奈与哀叹。

孩子,是每一个母亲的心头肉,怀中肝。有多少作品都是在描述母子间的融洽与和谐,却唯有龙应台的《目送》,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那成长背后作为一个母亲的心酸。“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的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清冷的现实,就如此清晰地在作者的笔下显示出来。成长,长大的不只是身体,还有心智和精神也均会成长。长大了,母亲以前温暖的臂弯就成了阻遏我们飞翔的囚笼;母亲以前亲切的话语就变成了喋喋不休的絮叨。长大后的我们,如此偏激地想着,那么任性的做着,却从未考虑过,在我们恣意妄为的言行中,身后那双疲态流露的眼眸。是的,从未考虑过。直到我看了这本书,读了这段话,我才明白,明白我们成长中自以为是的独立,会对身边的亲人造成多么大的伤害。《目送》这本书中,描写父母对孩子成长的心酸有很多很多,它让我明白了许多浅尝下的深意,明白了父母在我们毅然前行奔赴远方的背影后的无奈哀叹。了解了,领悟了,我也便放慢了行走的步伐。因为,我想让父母紧紧跟上,跟上我,与我一同前行,而不至于让他们与我的距离日渐遥远,内心愈加凄凉。

父母,是每个成长中的人心中的包袱,更是心中不舍的挂牵。作者的母亲,很可亲,爱漂亮,在作者的笔下就像一个年轻的小女孩。她描眉,涂口红,甚至还涂指甲。她会在作者的要求下自拍美照,也会在作者的言语中吃吃傻笑。但,她毕竟不再年轻,她也会想家,想她那个只封存在记忆中,永远也回不去的家。“妈妈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个有邮递区号,邮差可以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不是空间,而是一段时光,在那个时光的笼罩下,年幼的孩子正在追逐嬉闹,厨房里煎鱼的香气阵阵袭来……这才是作者母亲要回的家,一段快乐无忧,自由自在,亲人相伴的时光;一段父母健在,合家欢乐,其乐融融的时光。只可惜,那只能是回忆!那纵使是作者,也无法满足母亲的要求,只能将其付诸笔端。以致作者发出“记忆是长的是短的?一条河里的水,是新的是旧的?每一片繁花似锦,轮回过几次?”感叹!人老了,总是念旧的,而作为儿女,我们却无能为力,只能在背后默默陪伴,让她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在儿女的陪伴下尽可能快乐如孩童般的生活!

而作为作者的父亲,一个退伍的老兵,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一个迟暮的老人,他与作者的母亲是不同的。也许,每一个父亲都是这样,总是把情感掩藏,把内心真实的意愿悄悄封锁,化为无声的行动。但这样,他会更加孤独,更加落寞。这就是父亲!他不会劳烦子女为他做些什么!这就使得作者在父亲去逝后十分自责、后悔,但却无以为报!

整本书,用其独特又质朴的语言,为读者展现出了一个温暖的世界。两代人的生活,两代人的成长,两代人的亲疏别离,都是对时间的无言,是对生命的目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