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与死的一代 ——读《西线无战事》有感

沉重的黑色封面上缠绕着暗红色的长长的花穗,“西线 无战事”几个字静悄悄地伏在右上角,却给人以沉默的、无形的压迫感,我的心情不由地严肃起来,我郑重地翻开书,像在打开一扇通往无尽黑暗的大门。

《西线无战事》全书以第一人称 “我” ——保罗·博伊默尔,讲述了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响应国家“钢铁青年”的号召入伍,与克罗普,卡钦斯基,加登,缪勒等人成为亲密战友,共同经历了前线的多次战役,看尽了无数生与死的故事。

读后,我思考着,战争,究竟会给一个人带来什么?

对于年纪稍大一些的士兵而言,他们与过去的生活总有着紧密的联系,他们已有了立足之地,有妻子,有职业,有儿女,有爱好,这些联系是牢固的,是战争所不易破坏的。但像保罗一样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在世界上唯一的联系便是父母,但这种影响终究是微弱的。在生命蓬勃向上之时 ,他们的人生还是一张白纸,等待着被往后的灿烂所填满。他们本应该在憧憬未来,却被战争束缚了手脚,禁锢在只有毒气与坦克,鲜血与呼号的黑暗的铁笼里。

这些青年人有的为战争牺牲——“仅带走了一个孤零零的19岁的小小的生命” ,有的在一次次战事中侥幸存活,却经历着精神上的恐怖折磨。

书中写道,“我们还没有扎下深根,战争就把我们给冲走了……我们被它抓住了,不知道将来的结局将会是怎样”。他们的肉体还是二十岁,灵魂却早已老去。他们在一次次凶残的战争中,用恐怖与贪生来增强自己的力量,变成了炮弹飞掠下麻木不仁的凶手与恶鬼。他们在自己面前逃跑,失去了一切热爱的光,不再相信美好,只相信战争。这就是战争所带给年轻人的东西。它教会了他们求生的本领,敏捷的身手,刚强如冰冷武器般的意志,但它却残忍地带走他们与青春,与美好世界的全部联系,使一颗颗搏动的少年之心,慢慢冷却,使一颗颗存有温情的为人之心,慢慢似野兽般疯狂。

这是那一代人的不幸,这是全人类的不幸。

在讲述战争之残忍的同时,这本书也将那黑暗中微弱的“光芒”写得淋漓尽致。

请相信,在那些只会“杀人”的士兵的心底,仍然存有美好。保罗与克罗普在看到前线影院海报中的一个清爽洁净的姑娘时,心底会涌现淡淡的柔情与希望;保罗站岗时,望着黑暗的森林,闻着辛辣刺鼻的空气,脑海中却是儿童时期溪流岸温柔的白杨,是开着玫瑰的,浅蓝色天空下的教堂回廊。尽管他知道这些再也不属于自己,甚至不属于这个世界,他还是愿意沉浸在这样的回忆中,去感悟生命的每一寸欢喜。

保罗曾有十四天的休假,他回到家中,看到患癌的母亲,重新感受着亲情的温暖,看到人们生活平稳幸福……他已经麻木不仁的心颤动着。他开始思考战争的意义,开始对自己为保护自我而毫不犹豫地杀死敌人的行为忏悔。战争,究竟是怎样开始的? 谁会从中取得利处? 那些敌人,脱下军服,不也是一样有着对生命渴望的青年,不也是一样有着爱他们的父母,妻子,朋友和他们所爱之人的血肉之躯吗?

同为人类!

同有对生的眷恋,对死的恐惧!

同有对战争的厌恶,对太平盛世的向往!

从士兵保罗身上所折射出的这样的思想,是人类历史至暗时刻所展现的人性光芒,希望光芒,生命光芒!

西线无战事,西线又处处有战事。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人类,终于站在现在这个较为和平的年代。但今天的世界,仍然潜伏着战争危机,伊拉克,伊朗等中东地区的炮火,美国肆意对我国南海主权的挑衅,朝韩两国关系的破灭,恐怖分子与政府间的对峙……这都在告诉我们:当今,世界依旧不稳定,我们仍然要远离战争,呼吁和平!我们也一定要铭记历史,缅怀先辈。无论是哪国的士兵,他们从来都不是发动战争的人,他们也只是从普通的岗位,安稳的生活中被迫卷入前线,卷入鲜血淋漓,卷入生与死的年代之中的平凡人,我们都应该缅怀与铭记,敬重与感恩。

泰晤士报评价这本书:“雷马克对现代战争残酷性的刻画,其威力在任何时代都不会有丝毫减弱”。是的,它讲述的不仅是生与死的那一代,还是今天的世界,选择和平还是战争,生还是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