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当我们回忆起中学时代的语文课本,说几篇影响深刻的散文,除了鲁迅以外,第二个一定就是朱自清。朱自清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定义了散文。相较于鲁迅批判社会的战斗激文,朱自清的散文中的词句优美,而又字字珠玑。我们的作文中常常模仿他的文笔,因为我们匮乏的词汇量根本无法描绘我们所看到的景色,用精确的词句描绘出我们当时的感受,而这些,恰恰是朱自清轻车熟路的文风。
大多数的人对于朱自清的散文,也就是停留在了《匆匆》——描述春天的萌动和绿意;《荷塘月色》——夏日荷花别样红;《背影》——那个橘子饱含着父亲对他的浓浓爱意。如今让我看过这本书再回忆出散文,大概还是这三篇,不知是儿时的“熟读并背诵全文”让自己印象深刻,还是如今相比较这三篇尤为精彩,无论是何种方式,都是我们对于朱自清的印象。
文人大多柔弱,他们期盼着有人能够读懂他们,因而他们对伴侣的要求很高。而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想要和一个德才兼备的女子共度余生十分困难。朱自清的妻子,倒不能说是个才女,倒也不是个目不识丁的女人。她可能无法于朱自清有着灵魂深处的交谈,在生活起居上照顾的无微不至倒也还好。以至于到妻子离世后,朱自清也能常常挂念着她。也不似别的文人,发妻离去,也不闻不问。
《背影》这部朱自清散文集,让我们对他的印象从一个平面的才人,到如今有血有肉的一个人。不能说他的散文每一篇都很优美,经典的就是那么几篇。
可能我们的生活早就是纷繁冗乱的,写着八股文套话似的文件总结,写着没有灵魂的方案。我们哪能有时间都在咬文嚼字的想这描绘这些景物,将心底的感受真切的书写于纸上,那些经典的故事,是不是也随着生活的快节奏而逐渐消失呢?我反而觉得,真切的应该让如今的人,尤其是那些青少年儿童,多看看经典的文章,如今市面上快消的鸡汤文,大多是网红经济的产物,文字轻浮也没多少营养。不能说所有的文字都是“垃圾”,也有着一些是既有故事又有内涵的书,可是这类书看多了,就有着抵触情绪。而经典为什么反复再版,是因为我们从这个故事里,总能看出新的故事内涵来。
深情美文,至情至性。美在于文字,美在于图片,美在于感悟,美在于大师笔下的文字升华。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我再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