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自然是家喻户晓。三年前,我便已读过一次,这一次,当我再次捧起这本书的时候,我不再醉心于惊心动魄的战役中,而是欣赏起不同的人物品行。再读三国,另有风味。

俗话说:乱世造就人才。这句话在《三国演义》中体现的尤为明显。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生逢乱世,他们知道与其悲叹命运不公,不如亲手改变命运。于是他们奋起反抗、各据一方、虎视天下,努力打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国家。

三国造就奸雄。在《三国演义》中,曹操这一形象无疑是负面的。初读时,我的确十分讨厌曹操,但再读时,他却使我刮目相看。善于谋略、求贤若渴、才华横溢是他最大的优点。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意欲离开曹操,而他却不杀关羽,甚至还因为关羽重义气而更加看中他。长坂坡上,曹操见赵云勇猛,命人不许放冷箭,并问其姓名。官渡之战,曹操拜见许攸,并在他的帮助下以少胜多,打败袁绍;赤壁之战,他却由于过分信任黄盖而惨败。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曹操求贤若渴,不失为一名英雄。可惜,由于他骄傲自大、意欲谋求篡位,在书中,曹操也只好承受着奸雄这一名号了。

三国造就义士。说到义士,绝大多数人一定会想到刘备、关羽、张飞,他们三人从最初的桃园三结义到建立蜀汉三分天下,他们之中未曾有人因贪生怕死、期求荣华富贵而背叛,到后来关羽被杀,刘备、张飞悲痛至极,决意复仇。可是准备之时,张飞发酒疯惩罚手下而被手下害死。这对刘备来说简直是雪上加霜、天塌地陷,复仇之意更加强烈,但却被陆逊火烧连营,大败而归,最终病死白帝城。刘关张三人志在复国,不愿卖主求荣,真乃义士也!

三国造就贤才。诸葛亮便是贤才的代表,初出茅庐便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水淹樊城,击败曹军;赤壁之战时,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巧借东风;之后随刘备攻占荆州、益州,为三分天下做了准备;刘备去世后,他七擒孟获、六出祁山、多次北伐,可最终无果而终。最后由于过度操劳而病亡于五丈原。这便是卧龙——诸葛亮传奇的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足智多谋、忠心不二是他的真实写照,这样的贤才世上怎可多得?

看完书后,我又寻找了相关资料,发现书中内容并不完全属实,部分是作者为增加传奇色彩而杜撰的。但我想《三国演义》既然是一本小说,又何必拘泥于它的真实性呢?

其实,在不同的时段读同一本书的感受是会变的。此番再读三国,真是另有风味,也许老了的时候在读三国,又会有不同的感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