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皇帝一十八年冬,百官筵宴正阳宫。大明日出照天下,五湖四海春融融!”每次阅读这首诗,字里行间渗透出来的磅礴霸气之感,便仿佛让我忽感穿越到了那金戈铁马的年代,忽感仿佛正在鸟瞰着那浩浩汤汤的大明江山。
现在想来,明朝的创建似乎本身就是一个足以令人瞠目结舌的奇迹:一个要饭的和尚成为了至尊,成为了天下的统治者,管辖着上百个附属国,创造了对世界及其有影响力的朝代……是的,要不是有如此之多的历史记载,谁会去相信呢?
可就像明月先生所说的一样,“纵观历史,总会发现许许多多有趣的现象。”对于一个在揭去皇帝的面具后,身份是一个和尚的人。我们不得不发问:他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可以用自己一手创造的朝代统治我们276年呢?他到底做出了什么卓越的事情,被历史如此牢牢地铭记呢?
那就不妨在下说说我眼中的大明太祖朱元璋。
不得不承认,他是一个有大智慧、大谋略、目光十分长远的勇敢的人,因为他善于想到别人想不到的,善于将各种手段运用到各种地方。他也没有张士诚和徐寿辉那种足以导致自己死亡的“小富即安”的心理,在称王天下之后,他依然我行我素的导演着一幕幕“惨剧”。而且就像明月所说,“要么不做,要么做绝。”也是他永不改变的人生信条。不仅如此,他还有一个足以置人于死地而无声的可怕之处——喜怒不形于色。你永远拿捏不准朱元璋面对着你时他的心里正在琢磨些什么,你甚至不知道你是怎样被朱元璋害死的。这也是我后来莫名的觉得朱元璋令人不寒而栗的原因。
但认真看看他称王之后导演的洪武四大案,也不得不发出如此感慨!农民终究是农民!无论后世的借口再怎么“堂皇”,事实就摆在那里,他无法做到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宽厚,而只能和同他一样是农民出身的刘邦一样大杀功臣。“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这样不是很好吗?”赵匡胤在酒宴上的一番话总是时不时的跃然我的眼前。
同样,他的另一个缺点也同样突出:他是一个典型的完美主义者,他试图用自己的制度控制着整个大明的生生世世。
这是愚蠢的,同样也是不可行的,他创造的制度再好,终究不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也终究会有被取缔的一天,这是中国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一个教训:“不要盲从。”朱元璋的错误就在于,他过多的限制了一切臣民和他的后代的行为和思想,这样的弊端就在于,他活着时,一切都会井井有条,一旦他离开这个世界,任何人都会挣脱束缚,变得更加难以控制。
而且,他似乎对自己太有信心了,他也十分自负的认为自己的王朝可以在他制度的约束下延续千百年而不衰败。并且为了自己的后代不再遭受自己所承受过的苦难而将一切危难都自以为“踏平”了。这让朱元璋的子孙们不能自食其力,而只能局限在太祖为他们设定的、类似于紧箍咒的制度里。唉,自古以来“骄兵必败”,虽然这个比喻用在这里不是很贴切……
可以说,朱元璋是一个传奇的人物,他完全没有想过自己能称霸天下,他是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地走到最后来的,甚至回过头来,他也无法想象自己能创造出如此的奇迹。但他终归也是普普通通的人,也有自己的思维和想法,也有缺点和优点。他最终逃不过沉淀在历史的江河里的命运,但他应该庆幸,他至今依然为我们所缅怀……
“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
【第2篇】
《再看大明朝》
《明朝那些事儿》这部作品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公权贵族以及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理的演义。
在第二部中,明朝经历了跌宕起伏,为世人所铭记。大明的发展史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了解历史的兴衰,对现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明的发展与辉煌
朱棣坐在皇帝宝座上,似乎注定会为明朝带来辉煌。自“靖难之役”后,永乐便开始了他改造明朝的宏伟蓝图,而他正是有太多的规划与理想,也带来了不少烦恼——曾经的建文帝,或许是他的谨慎,派出大臣寻找他的下落,与此同时,他要确保自己的蓝图进一步实现,于是解缙开始为《永乐大典》奋斗,郑和开始下西洋的壮举,自己也以身作则,迁都北京,带领大军挥师北上五征蒙古,南下讨平安南。每一次的亲征,都证明了大名的实力,也正是有了用了的亲征,明朝才得以安定。他以自己的智慧及作战经验展现了一代帝王的风采,他正是一位出色的统治者。正如他的不平凡的一生,他的生命结束再了北征蒙古归来的途中,一代帝王从此与世长辞!
帝国的仁政与清明
朱高炽在得到了杨士奇的支持后,终于还是顺利登上皇位,开始了他为期不长的执政史。在这期间,他曾纠正了父亲的错误,不畏人言,不怕反对,这是毫无疑问的壮举。但“好人不长命”,他只在皇位上坐了不到一年,但这足以对得起他谥号中的“仁”字,也无愧他一代英主的美名。不久后,朱瞻基也开始也自己的奋斗,他曾在给父亲谒陵的途中,遇上了劳作的农民,从农民平淡的语言中,他看到了百姓的苦,能够体谅百姓,这也正是仁政。这对父子是不折不扣的好皇帝,虽然没有永乐的宏伟蓝图,带兵征战的气势,但却出现了为期不长的“仁宣之治”。
明朝的命运与决策
“仁宣之治”结束后,明英宗在王振的误导下犯下一个有一个的错误,但王振却毫无分寸,带领神机营二十万大军再次出征蒙古,可兵多又有何用,王振一直在做美梦,从未为国家着想过,才导致了全军覆没,皇帝被俘。曾经屹立于世界的大明朝如今危在旦夕,但英雄都是诞生在千钧一发之时,帝国未来的拯救者——于谦,开始了力王狂澜,“殉国忘身,舍生取义;宁正而毙,不苟而全!”这种行为举止的承诺,注定了一个不平凡的人生,在危急时刻,于谦作为一国之首以不变应万变,坚守城池,永远无所畏惧,在军队的积极配合下,终于让他保住了这个曾辉煌一世的帝国。无论在多么绝望的情况下,也不要放弃希望,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创造奇迹。于谦有他的行为为我们证明了这一真理。
最后的矛盾与争夺
或许历史总少不了亲情的纷争,曾经的皇帝真的回来了,这让弟弟十分不满,也真是处在权力至上的年代,让他们不过亲情,永远都是做事做绝,他还囚徒自己哥哥,但最后垂死的他只能让出皇位,从此开始了新的历史篇章,一些人的命运注定从此改变。
大明朝的兴衰成败,涌现出一代的风流人物,有人因此流芳百世,也有人从此遗臭万年,这就是不同的人生,这种人生不仅决定自己,也影响着国家。大明正是有了太多人的精心付出,一代帝王的英明,才会被现实的我们看到,让他在过去的历史中熠熠生辉。现实的我们,就时时代的选择,但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流芳百世,但至少我们能及自己所能为时代做出贡献,能够创造自己满意的人生!
再看大明朝,确实感受颇深,他就是我们的一面镜子,照出的绝对是前方的光明。
明朝,辉煌之时代也!
【第3篇】
如果说把历史上的一个强大帝国比作宇宙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恒星,那它的兴想与衰亡就是恒星的诞生与毁灭。
——题记
其实,早在两年之前,我就已经看完了《明朝那些事儿》系列7本书。可是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将自己的感想写下来。今日,正好离就餐还有两个多钟头,不妨来补上这一课。
大明王朝,自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南京)称帝起,到1644年李自成攻陷京师(北京)为止,历时276年,共有16位皇帝。故事是从1328年朱元璋诞生开始的,为了生存,他参加了反元起义军并成为了起义军领袖,经过多年征战后,元朝政府与各方势力先后被他削平,大明王朝从此建立。其继位者建文帝朱允炆因“削藩”一事与其叔朱棣发生了武力冲突,最终爆发了“靖难之役”。在此之后,建文帝去向不明,朱棣“明成祖”入主南京,后又迁都北京。朱棣在位期间,因治理有方,所以明朝不仅经济迅速发展,而且还出现了“政通人和”的局面,不愧为一代明君。朱棣的儿子仁宗、孙子宣宗又开创了“仁宣之治”,让明朝达到了一个顶峰。然而英宗、代宗时期因“土木之变”与“夺门之变”让朝政受到了冲击,宪宗时期发生的“万氏乱政”更是让中央政权有摇摇欲坠之势。此后经孝宗、武宗、世宗三朝,国家发展有所恢复。然后穆宗时期奸臣严嵩把持朝政让整个王朝再遭严重破坏。到了神宗万历年间,“救时之相”张居正的改革给明朝带来了“中兴”曙光,但这曙光也随着张居正的死而消失了。光宗、熹宗时期宦官专权严重,中央政权再次受到打击,国家秩序也被破坏了。明朝末帝思宗朱由检虽奋发向上力图变革,却已无力回天了。终于,明朝在农民军的呐喊声中退出了历史舞台。一颗巨星陨落了。
历史本身就是精彩的故事,而作者的写作手法却让内容更加生动有趣。作为用白话文正说的历史书,幽默的语言不仅让人读得耳目一新,而且还不进感觉其乐无穷。就如皇太极与明军将领之间周旋的片断,看起来就是两个市井无赖在互相“坑蒙拐骗”一般,实在让我笑得前仰后合。如此讲述历史,难怪这般畅销。总而言之,作者将正儿八经的明朝历史给“故事化”与“幽默化”后很是吸人眼球。
当然,尽管作者的语言再怎么幽默风趣,也难以掩盖一些历史背后的辛酸。记得我曾经提过一个兴衰周期率,显然明朝也置身其中。明亡的悲剧究竟因何而起?农民军势如破竹和后金(清)军步步紧逼的背后隐藏着更深的历史原因。明朝初期便建立了“厂卫”制度,设立了众多“特务”机构,来监视文武百官言行举止。但明中后期,这些机构多用于宦官打击异己、迫害忠良,最终酿成了宦官专权弄国、祸国殃民的局面,魏忠贤专权便是最著名的。而且,明朝经济的飞速发展(尤其是海上贸易)为国家政府积累了大量财富,同时却也腐化了统治阶级。由于建国之初的政策合理加之勤俭节约之风盛行,明朝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国家收入激增,一百万两白银对于富庶大明王朝来说是不值一提的。不过这笔巨大的物质财富却没有成为推动明朝继续发展的动力,反而埋下了衰败的祸根。在大量金钱面前,皇帝一位比一位懒惰了,他们不愿理政,专心享乐,这也为宦官钻了空子。而朝中文武百官在巨大的财富面前也乱了方寸,动起歪脑筋。尽管有严酷的刑法,但为了大量的财富,仍有大批的官员铤而走险,一步步榨干国库。明末李自成进入北京后,竟从那些贪官家中搜出了数千万两白银,而国库内白银不足七万两。君臣皆不务正业,宦官又专权弄国,既使张居正、戚继光等忠臣再怎么努力,恐怕也难以改变大明灭亡的命运了。另外,明朝的科举考试也严重阻碍了思想进步。因为考试内容为四书五经,所以导致考生无法自由发挥,以至于大批地方官员缺乏创新思维,办事效率低下,政府自然不会生机勃勃了。而此时开明的欧洲各国正争先恐后的掀起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等思想大解放高潮(也促成了工业革命),大大缩短了与东方文明的差距。以上种种原因,直接造成了大明王朝的悲惨结局。
与此同时,过不能掩功。明朝的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可圈可点。在经济上,明朝远远超过了之前的宋元二朝(南宋经济发展已经比较可观了)。在科技上,明朝的航海技术与火药技术也在宋朝的基础上取得了重大成果。体现在郑和七下西洋,而这一举动还推动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和东非各国的友好往来。此外,明成祖时期修编的《永乐大典》是明朝最大的文学成就,该书搜罗自先秦至明初图书共七八千本,可谓包罗万象,集古今之大成,对保存古代文献有着重要的意义。
明朝是一个庞大的帝国,它曾经拥有数千万人民和一千三百万平方米的领土。在历史潮流的冲击之下,它终于土崩瓦解了。它的后继者清朝比它更加强大,但也更加愚昧无知、狂妄自大、终于掀开了中华的屈辱历史。
合上书本,不禁感慨万分,心里是什么滋味,我也说不清楚。这部书告诉我的又是一个有关兴衰周期率的故事,我所能感慨的也只能到此为止。抬头看看时间,我起身走向饭厅了。
兴衰周期率是历史束缚人类的一道枷锁。但当这道枷锁被冲破之时,我相信,人类终将走向真正的胜利。
——后记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我再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