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泰戈尔,在印度可谓是家喻户晓,在中国也几乎是人人皆知;这位东方文学巨匠,是他让西方人了解了东方文学,是他的努力让东方文学走向了世界。 

《新月集》是泰戈尔的一部一儿童生活和情趣为主旨的散文诗集,诗人依照儿童的逻辑,以朴素的语言、明快的格调和瑰丽的譬喻,描绘出了儿童的种种动人情态和奇思妙想。 

有人说,《新月集》是一位孩子的内心独白。这未尝不有些道理。 

的确,在泰戈尔的《新月集》中,你会惊叹于孩子们的想象力,也会惊讶于孩子们脑海中时不时涌现出那睿智的语言。 

比方说,在《花的学校》一文中,作者就这样写道: 

“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了出来,在绿草上狂欢的跳着舞。 

妈妈,我真的觉得那群花是在地下的花校里上学。 

他们关了门做功课,如果他们想在散学以前出来游戏,他们的老师是要罚他们站壁角的。 

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 

花本来是无心之物,而在孩子们的眼里,它却多了一份神秘、一份灵气。人们未尝没有见过雨后花开,但又有几个人会像这个孩子一样,想到自己要去枯燥无味的学校上课,忽然间幻想花其实和自己一样,只不过下了雨,花儿们便放假了。这样神奇而自然的譬喻,也只有孩子们能够想到了,因为童心,因为他们有着不同于成年人的思考方式。 

再比如说《金色花》这一篇中,作者一开篇就想象自己成为了一朵金色花,并且在下文描述了成为金色花之后的情景。 

“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双肩,穿过金色花的林阴,走到你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的香味,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当你吃过中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我便要投我的小小的影子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读的地方。 

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的小孩子的小影子么?” 

这其实是一个孝敬父母的例子,一般的人多会觉得陪在父母身边办便是孝顺,而泰戈尔笔下的这个孩子却反其道而行之,想要从母亲面前消失,还让母亲为他担心,这是为什呢?原来他做一朵金色花,是为了放出香气,是为了帮母亲遮阳——同样是孝顺,只不过换了一种方式而已。但这样的方式,也只有天真无邪的小孩子才能想到吧。 

保持一颗孩子的心,是我读完《新月集》后最大的感受。 

正如《海边》一文中描述孩子们“他们不知道怎样泅水,他们不知道怎样撒网”,而其他的人呢?“采珠的人为了珠潜水,商人在他们的船上航行”,这乍一看似乎是一个对比的再简单不过的场景,其实当中暗含深意:文中的海其实是一片象征贪婪与欲望的海,而贪婪与奢欲的人难以不受大海的惩罚。果然,诗的最后说“狂风暴雨飘游在无辙迹的天空上,航船沉碎在无辙迹的海水里,死正在外面活动”,这样的人终将深陷漩涡之中,沦为一具真正的行尸走肉。 

在现在这个社会也未尝不是这样:当下社会的迅速发展,物质的丰富也使许多人形成了“唯钱至上”的拜金主义;在追名逐利的同时,这些人渐渐失去了最初的美好品质:好奇心、善心、尊重……剩下的犹如一个戴着面具的人,圆滑世故,在时代的漩涡里挣扎。 

孩子的心是一颗对外界好奇的心。 

“据说有好些古怪的池塘藏在这个高岸之后。 

雨过去了,一群一群的野鹜飞到那里去,茂盛的芦苇在岸边四周生长,水鸟在那里生蛋。”(《对岸》) 

也许在大人眼中,对岸只不过是一块普通的土地,但在孩子眼里,却充满了神秘;眼中的对岸究竟会有什么? 

孩子的心是一颗善良的心。 

“在哪儿,使者奉了无所谓的使命奔走于无史的诸王的王国间; 

在哪儿,理智以她的法律造为纸鸢而飞放,真理也使事实从桎梏中自由了。”(《孩子的世界》) 

………… 

在泰戈尔笔下,童真的孩子正如一面没有死角的镜子,反射出人们内心的污点;因为孩子的天真,他们才能时不时比其他人更睿智,更接近真理,这便是《新月集》永恒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