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梦——读《我们仨》有感
零零散散,从初春到夏末,我终于把杨绛先生的《我们仨》读完了,本是读来消磨时光的,但却被杨绛先生一家的亲情所感动。现在我想讲一讲杨绛先生她们家的故事。
这本书一共分为三个部分,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先从我们俩老了讲起吧,人到老年自然常是做梦,杨绛先生又做了一个梦,梦见钟书离他而去。钟书却说:那是老人的梦,我也常做。钟书理解杨绛先生的梦,他尽力使自己多陪伴绛(钱钟书对杨绛的称呼)走一程,使杨绛先生做一个长达万里的梦。
在我们仨失散了这一部分,我读来最为感动,“这是一个万里长梦,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但梦毕竟是梦,彻底彻尾完全是梦。”杨绛先生在这场梦中失去了阿圆也失去了钟书,他们仨在古驿道失散了。“我的手撑在树上,我的头枕在手上,胸中的热泪直往上涌,直涌到喉头。我使劲咽住,但我使的劲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只听见噼嗒一声,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东西。迎面的寒风直往我胸口的窟窿里灌。我痛不可忍,忙蹲下,把那血肉模糊的东西揉成一团往胸口里塞,幸亏血很多,把滓杂污物都洗干净了。”那一堆血肉模糊的东西是杨绛先生对钱瑗深深的爱啊!阿圆是她此生唯一的女儿,是她和钟书一生的牵挂。谁料想,白发人却先送了黑发人,杨绛先生的心很痛,痛的想把那团血肉模糊的东西往胸口里塞,1997年早春,阿圆去世。
钟书故意慢慢的走,让绛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他把一个小梦拉成了一个万里长梦,但梦终究会醒。“绛,好好里(即好生过)”钟书离她而去。“但我只变成了一片黄叶,风一吹就从乱石间飘落下去,我好劳累的爬上山头,却给风一下子扫落到古驿道上。一路上拍打着驿道往回扫去,我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杨绛先生的梦醒了,但心却死了,没有了阿圆和钟书,三里河的家已不再是家,只是一个暂居的客栈罢了。1935年7月,不足25岁的钟书和24岁略欠几天的杨绛结了婚,63年的风雨同舟却在古驿道没能够坚持下去,原本三个人的幸福生活变成两个人的冷冷清清,最终成了一个人的黯然神伤。1998年岁末,钟书去世。
相比第二部的如梦如幻第三部写的却很朴素平实,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却有真真切切的思念。“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这是杨绛先生的愿望,也是他们一家人的愿望。杨绛先生在产院住院时,钟书老是“惹事”,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上了色,把台灯给砸了,门轴弄坏了,然而杨绛先生一点都不生气,笑着说:“不要紧”。其实杨绛先生自己都不确定能不能把这些事情做好,但她却答应了钟书,因为在她心里钟书更像是一个孩子。而阿圆和钟书最“哥们”,1941年钟书从蓝田回来,阿圆已两年未见钟书有点不认识他,甚至想要把钟书给赶走,钟书问到:“我且问你,是我先认识你妈妈还是你先认识?”4岁的阿圆回答到:“自然我先认识,我一出生就认识,你是长大了才认识。”多么机灵的小姑娘,不愧杨绛先生三姐所言:你们一家人圆圆头最大,钟书最小。一家人一起玩笑,一起吵闹,仿佛日子过得很慢,实际上却快得很。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当年的一房两人三餐四季的快乐场景,已是不复存在了,人间没有永远,他们一家人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住,但老病相催,他们在人生道路上已经走到了尽头。他们仨失散了,只剩杨绛先生一人带着孤独和思念最后游走在他们仨的回忆中。2016年五月,杨绛去世。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我再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