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读历史,看未来——读《少年读史记》有感
《史记》是一代名家的经典之作,鲁迅曾称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在中国的文史学上有着不可撼动的历史地位.而《少年读史记》则是以白话文的形式展现了这本历史巨著,让我们受益匪浅,得到了有益的启发。
中国的历史实属一大瑰宝,五千年的历史积淀,使得中国有着无比灿烂的历史文化,而《少年读史记》则是完美地展现了这一点。在几十万字的书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蔺相如的故事。在渑池之会上,秦王让赵王鼓瑟,并让史官记载:“某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而蔺相如却勇敢的站上前来,当赵王处于窘境之中时使秦王被迫击缶。在秦国众臣要求以十五座城池为秦王祝寿的时候,蔺相如提出由秦国的首都咸阳城作为交换,让秦王占不了上风,才让赵王夺回了颜面。不管对外还是对内,蔺相如都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对廉颇的礼让,反映出他一心为国的崇高思想。从蔺相如的事迹我们可以读出两点:一是真正的勇是以理服人的;二是真正的勇,并非一味向前,有时候也要懂得退让。我们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不正是需要这样张弛有度、宽严相济的处事原则吗?
此外我对齐桓公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可是他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他生活贪图享乐,晚年又骄傲自满,但是这些都没有妨碍他成就霸业,这只因为他用对了人。管仲是齐国的佐相,他处处为大局着想,辅助齐桓公成为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齐桓公和管仲都不是完美的人,但是他们组合在一起,产生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由此来看,一个国家的兴衰荣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君主的用人之道。现代社会人与人的联系更加紧密,一个人单打独斗很难成事,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才能创造出巨大的活力。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历史是经验、教训、借鉴,是过去的沉淀,是未来的导向;对于一个人来说,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教你融会贯通、惩前毖后,是学习的源泉,是进步的信心。 从三顾茅庐到四面楚歌,从邯郸学步到掩耳盗铃,每一个历史故事,每一段历史时间,都是人类文明点滴的积累,都是人们与文明对话的内容。这让我们不再去重复前人的错误,总结古人的成功经验,使我们面对问题时可以有经验借鉴,从而更加从容,也更理智。正如唐太宗李世民所言,以古为鉴,可知兴替。
历史是思想之学,它培育我们思考问题的方法;历史是创新之学,它帮助我们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世界;历史是智慧之学,它开阔我们的想象世界,激发我们有所作为……
让我们承载着历史这座巨轮,划起改革创新的双桨,迎着时代的巨浪,到达美好灿烂的未来。
【第2篇】
《少年读史记:辩士纵横天下》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名叫《少年读史记:辩士纵横天下》,这里面我最喜欢的就是苏秦和张仪的故事。
苏秦在外求学了很多年,却没有一点成就,被家人嘲笑。但他并不放弃,游说七国,可七国之中只有秦王对他嗤之以鼻,苏秦便用“宁为鸡口,不为牛后”的道理撮使了六国合纵的方案,被六国同时拜为丞相,后来,苏秦撮使的六国合纵方案使秦国十五年不敢侵犯六国。
而张仪,也是个纵横家,他和苏秦是同门师兄弟,想求苏秦帮他引荐,但苏秦看出张仪有才,使用了激将法,帮助张仪在秦国任职,还找了一个门客协助张仪。张仪恼羞成怒,到了秦国之后,他破坏了苏秦的合纵计划,实施了他的连横计划,十年时间,他就击破了苏秦的计划,让六国臣服秦王。
苏秦和张仪都是乱世中有名的纵横家,苏秦实施合纵,而张仪实施连横计划。他们都有很好的口才,他们的事迹都可以说成是“寸舌动天下”,苏秦的故事也可以是前倨后恭的真实写照。张仪,他凭一己之力当上了秦国的丞相。
这两个人的个性都很鲜明,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苏秦的故事,因为苏秦是靠自己的力量当上了六国的丞相,艰辛的过程可想而知,我非常敬佩他,要是我,早就满足于二顷良田,而苏秦没有那样容易满足,他经过了很多事情,最终当上了六国丞相,相比之下,我觉得张仪就逊色许多:靠苏秦帮助而不自知;受别人引导才步入正轨;明明知道政治时局对他愈来愈不利,可还是停留在那里......可他是真的有才华,我也知道他的很多优点,所以我还是很赞赏他的。
故事里没有什么大道理,但两个历史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要想深入的了解,还是自己去读吧!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我再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