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生命的意义——《摆渡人》读后感

我原本读的书不多,繁忙的学业更让我无法抽身。我有时不禁思考:“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在我读完了《摆渡人》,我想,我有了答案。

故事的内容十分奇幻,讲述了死后荒原上,一个灵魂摆渡者与一个灵魂的超度旅程。在他们经历了重重艰险之后,那位15岁女孩迪伦的灵魂去往了她的归处,摆渡人崔斯坦也在职继续做着接送灵魂的工作。然而,这二人在旅途中共同度过的劫难,生根发芽的情感,无法在迪伦内心抹去。于是,她鼓起勇气,重回了那个万分凶险的荒原,寻找属于她的摆渡人。终于,二人途中相见,回到起点,一起穿越了现实。

这本书打动我的不仅仅是那极具想象力的故事情节,还有那一个又一个故事背后绽放的人性光辉,我总能在一次次阅读中,被生命的伟大而震撼。

在阅读之初,我随着作者,思考生与死的界限。“这世上究竟有没有灵魂的?”我想,有没有灵魂并无所谓,重要的是,我们如何活过。故事中那名15岁的女孩迪伦,在一场火车事故中去世,她正兴高采烈地要去探望父亲。去往死后的世界,她没有抱怨,即便痛心惋惜,但也很快踏上了旅程,以毅力与坚持到达了彼岸。“活着”的定义也不仅仅只是心脏跳动,血液流动而已,我们的精神,也可以以某种方式存在着。生命,虽然不堪一击,但那背后的一份坚持,温情与希望,却又是脆弱生命存在的伟大意义了。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终会老去,但在这漫长的人生中,就应该为世间留下一点光与暖。正所谓“人终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当我真正融入故事后,我更深层次上体会了“爱”的意义。灵魂超度中的坎坷,迪伦与崔斯坦并肩跨过,这是一个摆渡人对灵魂应有的“爱”;而在安全屋的彻夜畅谈,二人交换了自己的故事,体会到了对方的不易,这是知己间的“爱”;在迪伦要超度,崔斯坦将要离开时,她为了不然她担心、难过,他欺骗了她:“我会永远在你身后”,这是男孩对女孩的“爱”;当然,最后迪伦选择了重回荒原,去追寻她爱的人,重返现实,这是一份包含勇气的“大爱”!超越了时间与生死,横跨了痛苦与艰难……生活中,在背后默默付出的父母,认真教导我们的老师,哪一位不是心中饱含爱与深情,支持着我们追寻梦想?在这里,我也想感谢他们,他们也是我生命旅途中的“摆渡人”。

终于,当我放下这本书时,我真正体会了生命的含义。在漫长的生涯中,“爱”会勾勒出我们的足迹,告诉我们:曾来过,也曾感动过。然而现实生活,人们的经历却都不得已的流于平淡,甘于平庸。但我想,“爱”不该是被动的,追寻幸福的最诱人之处就在于过程。生命的意义,不也就是“放手去爱”么?去爱朋友,带去快乐;去爱老师,带去成就;去爱父母,带去感恩……爱的力量不可限量,它不仅让迪伦崔斯坦二人生死相依,也为现世的我带来了生活的意义。

死亡并不可怕,生存却也不易。每个灵魂都有各自的美德与过错,不可自负,也不必自责。韶华似水,命运本就是一条孤独的河流。请抓紧余下的时间,去追寻爱与幸福,丰富生命的内涵吧!

【第2篇】

摆渡·致远

前两天说过,要把读书的习惯重拾起来,灵魂的事情,没有什么是一本书治愈不了的,那就先从灵魂的书开始读起把。利用闲暇的时间,读完了麦克福尔的《摆渡人》,妥妥的行动派。

和所有的小说一样,《摆渡人》也是从爱情入手,一句经典语句“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为你需要我”很好的诠释了这份爱情。除了爱情,还有摆渡主题,救赎主题,宿命论主题等,“如果命运是一条孤独的河流,谁会是你的灵魂摆渡人?”。

在命运的荒原上,迪伦和崔斯坦的相互扶持,在生死临界点的一次次选择,理性的情感的一次次碰撞,为了爱人的一次次勇敢地付出。荒原如同人生,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荒原上,期间有艰难险阻,有妖魔鬼怪,但是我们的心情美丽与否,决定荒原上的凶险程度,正印证了那句话:你是什么样子,世界就是什么样子。安全屋固然安全,但是并没有人要一直守在那里,为什么?因为我们有终点,有方向,需要一次次在路上,纵然前路凶险万分,但是正是这种惊心动魄,才是生命的意义所在。

当灵魂回家之后,为什么能够折返的传言一直都有,却大多数人却依然选择留在那里,因为大多数人都不愿冒险去尝试,去改变,害怕那失败之后的魂飞魄散,但是只要心中有梦想,尝试了,成功了,便是值得。在理性和情感一次次碰撞之后,迪伦和崔斯坦都选择了情感,他们成功了。因为相爱,他们互相成为对方灵魂的摆渡人,救赎了自己的爱人,玛丽苏式的爱情,玛丽苏式的结尾。

只是结局似乎优点太圆满了。作者过唯心,太偏重于强调救赎的重要性,或者过分夸大了爱情对于生命的意义。与之相比,个人倒是更欣赏《归去来》中宁鸣的态度“我享受就够了,有望无望并不重要,因为,一切深爱,其实都是自我完成!”努力了,也许未必能达到预期的成果,付出了,有情人未必在一起。毕竟”七分靠打拼”还有“三分天注定“,认真去做,无问西东,最后能不能成功,能不能在一起,交给命运,付出了就不后悔。

总体来说,《摆渡人》算得上一篇励志的鸡汤,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荒原。真正的荒原并非地理环境或天涯海角,荒芜的往往是我们逐渐贫瘠的心灵和日趋干枯的灵魂,在荒原上,对于恶魔都知道,纯洁的灵魂才是一顿美味的饕鬄盛宴,而干枯的灵魂是味同嚼蜡。“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有多少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灵魂却越来越乏味?有多少人止步于自己内心的恐慌没有到达终点,有多少为达到一个终点后,止步于世俗的习惯和眼前的安逸,而没有勇气去寻找真正的自己?

不论这碗鸡汤有多少其他的口味,爱的或不爱的,但有点可以肯定,读完之后,会拷问自己,是否早也已习惯了这种无休止的重复,没有期待,没有梦想,不敢尝试改变,没有勇气回到那个“荒原”,去寻找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