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里的重生——读《山居笔记》有感

昔日水烟葱茏,舞榭歌台的避暑山庄里,如今荒草凄迷,暮鸦回翔,关住了那么些苍郁的山,那么些晶亮的水,还有一个《王朝的背影》。在一片《流放者的土地》上,“株连”着一片没有风拂,看起来碧绿葱茏但毫无生机的死林。《苏东坡突围》而出,随性狂放地泛舟吟唱《赤壁赋》,《念奴娇》。《千年庭院中》,风声雨声读书声在轻轻回响……

——合上书,内心又一股无法言喻的怅然,从眼角溢出。

读完这本书,内心不免有些许沉重和苦涩。

那座《脆弱的都城》,早已化为尘土,曾经的繁华,早已风化,正如余老师在文中说:“历史,曾经在块荒凉土地上做过一个有关城市的梦。梦很快就碎了,醒来一片荒凉。”只剩下一道泥土砌成的基座,一口“八宝琉璃井”,波光一闪,像一只千年来看尽繁衰败的冷眼。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昔日金戈铁马已烟消云散;烟柳断桥已芳草凄迷;雕栏画栋已人去楼空。钢筋水泥构造的森林拔地而起,牵连着无数的仇情苦恨,像一张巨大网将我们层层包裹。而今却真有了“刘姥姥进大观园”的心境,只是惊的不是繁华艳丽,是浮躁不安,叹的不是纷繁绚烂,是冷暖自知。我们守住了眼前自以为转瞬即逝的美丽,却忽略放弃了一颗淡泊的心,历史的洪流击垮了那些脆弱的城市,也让我们的心面目全非,顷刻间坍塌成一片废墟。

十万进士为了追逐那“神圣”的科举制度,蒙蔽双眼,争先恐后地一涌而上,头破血流也不肯后退,他们的血,无辜的血,迂腐的血,终于滴落下来,祭祀了这片荒芜的废墟,开出了血红的罂粟花,在这片饱经沧桑的废墟上摇曳。千年一瞬的岁月与文化沉淀在废墟里陶醉,喑哑。

千年来我们民族在两个极端彳亍徘徊,要么厚今薄古,要么厚古薄今,在无休止的纠缠中,历史满目疮痍,文化支离斑驳。这座废墟里掩埋了那个封建王朝的光辉与血与泪胶着的尘埃,在这座废墟上重新耸立起了显赫繁华却冰冷的现代化城市,拂去了尘埃,忘掉了屈辱,还埋葬了厚重深沉的文化。这城市即便再繁华,也是冰冷苍凉如斯。

不过还好,这座废墟在浓稠的黑暗中,有星星微光也被深深地埋进了中华大地的泥土里,那是苏东坡的恣肆、旷达,嵇康一曲《广陵曲》的决绝、傲然,岳麓书院的琅琅书声,还有华夏民族的厚德载物、坚忍不拔······都滋养这片贫瘠的土地,等待着我们,千年后的我们,勇敢地去面对这片这片历史的残垣废墟,甚至是刨开这片废墟。传说“焦骨牡丹”即使烧焦枝干,逢春又发新枝。当和煦的晨曦再次撒下,尘封在废墟下的,埋进了中华大地泥土中的,微光,也是种子,更是希望,必将破土发芽。

废墟,是毁灭,是诀别,是残存的记忆。但被尘封在深沉的废墟下还有绝处逢生的希望,把它融进泥土里,滋养中华大地的泥土,心田的泥土,静静等待着,等待开出下一个花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