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经典,总是能温故而知新的。初读泛泛,再读略通,反复读下去,便能从中研磨出自己的感悟。每个时期对同一本书的不同感受我认为不分对错,它只是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心情在书中内容上的映射。
第一次读《红楼梦》是初一,每天中午偷偷从书架上翻出来坐在床上读。书中最吸引我的自然是宝黛二人的爱情,相爱的少男少女被封建家庭拆散的情节令人扼腕叹息,也让我对扮演“第三者”的薛宝钗十分不喜,认为她不过是个世俗又近于算计的女人。那时的我只关注情节,却对人物性格草草概括,因此遗漏了许多精彩。
促使我再一次翻开《红楼梦》的是在阅读课上听到同学分享的钗黛二人的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为何薛宝钗与林黛玉一样赢得了作者的无限怜惜呢?于是我尝试去更深入地了解薛宝钗和林黛玉,理解书中众多的红楼女儿。
薛宝钗出身名门却家道渐衰,上有兄长却性格顽劣。她自幼掌家,在内院和外堂间与女人和男人周旋,养成精明算计的性格,其实是必然的。文中提到薛宝钗幼时善读诗书,比起长兄薛蟠更受父亲看中。如果没有后来的一系列变故,宝钗也许会成长和黛玉一样飘然清傲的妙人。但世事无常,面对封建社会的人情冷暖和礼数桎梏,宝钗选择了妥协。
妥协,与黛玉的反抗形成鲜明的对比。性格与经历的不同,让他们二人选择了在封建礼教中不同的生存方式。相较于宝钗的成熟,黛玉更像个青春期的少女,充满幻想和愤懑,用感情丰沛澎湃的诗词和发泄怒气的泪水,来大声抗议世间的冷漠和不公。她追求的是纯真的感情和干净的人心。而宝钗少年老成,她早已明白自己在封建社会这一庞大的吃人机器面前有多么渺小。于是她选择去顺应,去过平平凡凡相夫教子的一生。可是她无意中吟出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还是透露出她被礼数掩盖的本心。其实她比黛玉渴求更多的东西,不仅是自由的儿女情长,更是女性的独立和整个社会的改变。
作者通过钗黛两个同样不甘于世俗,却又有着完全相反行为的女子,向我们展现了人在封建社会走向未来的两种可能性——反抗的黛玉香消玉殒,妥协的宝钗孤寡一生。所以无论选择哪一条路,封建社会之下的人们都只能成为封建礼教的塑造品或牺牲品。由此看来,《红楼梦》中其实没有孰对孰错、孰负孰赢,这是一场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彻彻底底的悲剧。
《红楼梦》作为四大名著、民族的文化瑰宝,不仅在文学上登峰造极,更展现了作者超前的时代领悟和看待人性的眼光。他描写被封建礼教束缚的人时总是带着理解和怜惜,同时带着善意去剖析这些红楼女子的性格。《红楼梦》带给了我与众不同的深沉的阅读体验,是一本不可不读的经典佳作。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我再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