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与新生

----读《契诃夫短篇小说选》有感

短篇小说中,契诃夫的作品可谓登峰造极。我有幸趁着暑假时光瞻仰他的大作,翻开书本,一篇篇故事在时间脉络中徐徐展开。

初识契诃夫是在小说《变色龙》中,它述说了小官吏在面对上司的狗咬人时,为阿谀奉承而“乱判葫芦案”的故事。短短三页的篇幅里,他用辛辣的笔触、夸张的转折、极具戏剧性的情节,为我们塑造出一个凶残的沙俄官僚世界。透过文中对于奥楚蔑洛夫表情及语言的描写,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他当时的窘样:表情僵硬又缓和,脸上豆大的汗珠不断落下,还断断续续地说着一些不着边的话以应付形势。这样的角色塑造固然生动,然而免不了过于浅显。

如《小公务员之死》,小公务员因看剧时错让唾沫溅到将军头上而惶惶不安,最终仅因为将军的一句气话而一命呜呼;《胖子和瘦子》中二人本是旧友,却因官阶不同而一个低声下气,一个趾高气扬,他们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契诃夫前期的作品大都承袭此基调,用一两个角色讲述极短的小故事,角色的身份、阶层具有代表性,而性格鲜明得甚至有些极端。

但接着,小说的篇幅开始变长,角色也变得更多。情节的安排慢慢变得隐晦、复杂,有时我甚至无法看透他想表达的主旨,不由得阖书深思一番。在《第六病室》中,亦正亦邪、冷酷倨傲的安德烈医生,是被世界腐化、坠入深渊的代表;胆小软弱、疯狂激进的病人伊凡,被众人视为疯子和可有可无的幽灵,是漠视知识、敌视智慧的世界的牺牲品。整篇作品阴郁而压抑,善恶的界限模糊不清。在充满人性肮脏的环境中,契诃夫仍借角色之口发出了不屈的呐喊: “我疼痛,我就喊叫,流泪;看到卑鄙行为,我就愤怒;看到丑陋龌龊,我就厌恶。”角色伊凡的观点鲜明,论辩有条有理。对于医生“人终有一死”的观点,他说:“让痛苦把你磨练得麻木不仁,对痛苦丧失了任何感觉,换句话说,也就是变成了活死人。”活死人一说,何尝不是对市侩者的讽刺。这像极了新文化运动前的中国,市民观看日本人的屠杀而表情麻木,又何尝不是“活死人”的生动范例?

后期的作品角色逐渐多样化,多角度展现了沙俄历史的丰富长卷。《阁楼上的房子》中,以婴儿的视角表现社会对年轻人鲜活思想的压制,乍看明快,实则黑暗;《跳来跳去的女人》中,奥莉加由于自己的任性失去丈夫戴莫夫,由此引出对俄国纸醉金迷的风尚以及人民匮乏的精神世界的思考。前期到后期的变革十分明显,唯一不变的是其现实意义。契诃夫永远在用他特有的辩证式思考引导读者去深究作品的内涵,让读者从中得到教训,或学习到受益一生的道理。

读毕,文学巨匠与我隔时空的对话仍久久萦绕在我脑海中。阅读一名作家的作品集,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完整见证这名作家写作风格乃至心境的变迁。契诃夫在写作生涯中,由尖锐变得圆滑,由浅显变得深刻。他的思想一步步沉淀、积累、凝聚、升华,浓缩为一篇篇小说,最终迎来了华丽的蜕变。他期待了一辈子的变革与新生,在1917年,他逝世十三年后的一声炮响中变为现实。崭新的、蓬勃发展的政权,被他深远的人格魅力影响着,被他作品中沉痛的教训警醒着。所幸在今天,这影响和警醒的作用,仍丝毫不减,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