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云京华
初读《京华烟云》,是因为它的宣传语:“民国版《红楼梦》”。诚然,书中人物有相似之处,如湘云之于木兰、宝钗之于莫愁等;可吸引我的,是有别与《红楼》中那股悲凉的宿命感,是贯穿全书的那份独特的安然静和的感觉。尽管书名中有“烟云”,可全书给我的感觉却像一片大海——纵使中间有争执,有死亡,那也像是海中的小小波浪,过一会儿就被风吹散,然后又回到先前的安详。可海毕竟是海啊,它也会有惊涛骇浪。在全书最后,木兰举家西迁,军队的“山河不重光,誓不回家乡”令人热血沸腾!
全书虽然由三部分组成,但在林语堂先生的笔下却紧密有序。小说记录了那永远不会被忘记的屈辱与伤痕,记录了那亘古不变的老北京的喜怒哀乐,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之喜怒哀乐,包括过渡时代的中国,成为现代中国的一本伟大小说。
二读后,则是发现之前未曾留心过的一些细节,也对一些人物有所改观。比如素云。之前对她厌恶之至,认为她就是一个贪利自私的市井女人;再读,却对她有些同情。她就像是一个未完全长大的孩子,没来得及看懂这个世界就被卷入。所以,她才会背叛婚姻,甚至背叛同胞去贩毒。所幸,她本性并不坏,那句“打起仗来,要记得你是中国人”使她麻木的心有所改变,妹妹那番“爱国必死也必会快乐”的言论让她下定决心。最后,她被枪毙,也算是为国而死吧。
在这本最初由英文写成的小说中,也许许多人认为文中的爱情故事更加吸引读者,而我却认为,正是这种爱情故事,才能凸显近代社会中尖锐的矛盾,才更加具有现实意义,才能引起我们每一个人的深思。《京华烟云》中描写的最出彩的是女人。古典的,现代的;年轻的,年老的;出身高贵的,身为丫鬟的;老实本分的,工于心计的。各式各样的女人,个个个性鲜活,有血有肉;同一个女人,写她从待字闺中到嫁作人妇生儿育女,从女儿到母亲到婆婆再到奶奶外婆。不同阶段的女人,她们的心理变化也很真实的写出来。
三读,便是惊奇于其中的道家智慧。林语堂的女儿林如斯曾说过《京华烟云》是一本可以随时翻看的小说,并不是一定要有闲时才看,最好是夜阑人静时独自个儿看;困倦时,起来喝口清茶自问道:“人生人生,我也是其中之一小丑否?”确实,该书最大的优点不在性格描写得生动,不在风景形容得宛然如在目前,不在心理描绘的巧妙,而是在其哲学意义。不少人谈到道学,总将它归于“消极”、“虚无主义”,焉知道家精妙之无穷无尽。
木兰,这位道家的女儿,无论是对至亲还是仇敌,其行事均可作为范本,且性格开朗大方,无怪林语堂先生要说:“生女当如木兰。”而姚思安先生更是说过:“正直自持,则外邪不能侵。”这句话不仅影响了木兰的一生,也使他自己能平静的面对生死别离、财富聚散。所谓“无欲则刚”,有着道家智慧,便能自然地接受一切,带着乐观与勇气去面对世界;便能无悔过去,享受当下,不惧未来。
细读《京华烟云》,让你有登堂入室之觉,随你东西散步,领赏景致,叫你与里头的人物一起过日子,一起欢快,愤怒。或许,除了一句“此书只应天上有”外,再没有更恰当的语言了。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我再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