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中的力量

近日拜读了大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我深受启发。

书中描绘呼兰河小城所发生的一切是那么令人匪夷所思。泥坑深陷不填坑,媳妇生病了非但不治,还靠“跳大神”解决。最后一个活泼可爱,辛苦耐劳的好媳妇儿,不但没有获救,最终逃不过“厄运”,这场面得有多触目惊心啊!若是我在场,一定会被吓得魂飞魄散。她死后,周围的邻居根本不当回事,这足见他们的愚昧、冷漠和无知。这样的事情还有诸多,但我们不能只单纯地怪罪那些人,迷信使得他们辨不清真伪,认不清虚实,每读到这里,我既无奈,却又爱莫能助。

萧红就生长在那样的环境中,她的童年是灰色的。她一次又一次看到那些惨不忍睹的场面,若她不是有祖父的爱呵护着,她这一生该如何抹去被呼兰河城所玷污过的心灵。在描写“祖父的园子”篇章中,字里行间无一不透露着祖父对她的无限宠爱,甚至用溺爱来形容也不为过。比起重男轻女的父亲和对她恶言恶语的母亲,幼年的她甚至觉得,在她的生命当中,有了祖父就能够拥有一切。

祖父的爱给她的童年带来了光亮,在灰色的天空添上了一笔色彩,让她体会到了“幸福”。到了中年时期,她的心灵和躯体都遭受到了病魔与生活的重创,她能努力活到生命最后,一定是源自于祖父在她幼年时种下的对待生活坚强的种子吧。随着时间流逝,这颗种子逐渐在萧红的心中开花,使她在困难时找到依靠,在被病痛折磨时找到生活的曙光。

此书虽没有华丽的词句,却能运用朴素的笔触来描绘一个个曲折动人的故事,诉说着萧红在生活的逆境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这不得不让人肃然起敬。难怪茅盾先生曾评价这本书,说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传》,几个短小而经典的故事,树立了萧红文学的“里程碑”,记录了萧红传奇的一生。

【第2篇】

苦难的一生,乐趣无限的童年

总喜欢捧着一本书,惬意地躺在长椅上摇晃着,正所谓“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这一次我手里拿着《呼兰河传》,在大树的树影之下,默默看着。

这本书通过对呼兰河日常琐碎生活的描写,展示了家乡人们生活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展示了当时人们生活的悲苦状态,从中可以看出当地人们的纯朴、善良以及追求自然的天性。

冯歪嘴子是这本书里除作者还有祖父外,唯一一个三观比较正的人。他心中有光明,逆风生长,不管这事到多荒凉,总是不屈不挠的,他一直脚踏实地活下去。鲁迅先生说:“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正如这地上根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冯歪嘴子就是走路的人,萧红也是。

萧红的祖父去世了。她悲痛不已,她写到:"呼兰小城里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让我不由得想到了余光中的诗:“后来呀,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文字浅浅,但是思念深深。

另外,在《呼兰河传》的"尾声"里,作者还这样写道:"'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在这里,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散文化的叙述语言,不厌其烦地絮絮叨叨地叙述了祖父年龄与自己年龄的变化,不仅强烈地流露出对祖父的热爱与怀恋之情,而且以弦外之音告诉读者人世间生生死死的单调重复,表现了作者对岁月易逝、人生无常的叹惋。

这本书中相同寥寥数语的尾声,是自己儿时印象深刻的人和事,对自己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总是不能忘怀。表达了作者对故土的依恋,同时也流露出出对当时的人和事不同的看法。

作者通过自己对故乡的回忆,以朴素率直,用细腻的笔调,揭示了旧社会传统意识对人民的束缚和迫害,对旧风俗、旧习惯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童年是天真幼稚的,童年的趣事有时会让人捧腹。但是,童年的趣事却记载了我们的成长,留下了我们美好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