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里的一声惊雷
---------读《呐喊》有感
在黑暗的封建时代,国民麻木不仁,愚昧无知,鲁迅先生在《呐喊》这本书中呐喊出对旧社会的憎恶,呐喊出对国民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忧愁,他的《呐喊》是封建社会的第一声惊雷,唤醒了被压迫的人们,唤醒那些麻木的灵魂。
《呐喊》以真实黑暗的封建社会为背景,言语犀利,抨击黑暗。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鲁迅先生在书里塑造了被封建所迫害的人物形象,读完荡气回肠,久久不能忘怀。
其中,人物形象刻画鲜明。精神迂腐不堪,生活四体不勤的孔乙己,爱子心切却愚昧无知的老栓;冷漠跋扈的王九妈;淳朴善良,忠厚老实的车夫;趋炎附势,十分苛刻的赵七爷;指桑骂槐,无理取闹的七斤嫂;被封建毒害的陈士成。
《呐喊》中家喻户晓,最具有代表性的故事之一便是《阿Q正传》。阿Q的形象复杂又充满矛盾,是那个年代国民的真实写照。阿Q麻木不仁,最具有象征性的便是他的“自创”的“精神胜利法”。这种“精神胜利法”麻痹了他的精神,甚至被打了先闻其声再感其痛,再次被打了便说是儿子打了爹---可笑;他狭隘呆板,保守自私,固执地认为尼姑一定和和尚有私情,女人总低人一等---可恨;他争强好胜,为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居然去比肮脏,欺弱怕硬,遇强则弱更是他十足的奴性---可悲;他有钱后目空一切,忘乎所以,最终被围观死亡,看客们甚至因他没唱歌而倍感无聊---可怜。阿Q很好地证实了为什么中国精神文明冠于全球,后来为啥走下坡路,也很好地诠释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恨之处必有可悲之苦”一句的含义。毕竟,在封建压迫无处在在,无孔不入的社会,只有死人和疯子才能幸免于难,何其讽刺!
而阿Q这样的人,现实生活中也有他的“子孙后代”。有时可以在街边看见一些蓬头垢面的中年乞丐,在乞讨。他们衣衫褴褛,沦落至此,可怜;他们无家可归,饱受风霜,可悲;他们有着健全的四肢,却不用自己的双手去劳动,像条狗一样,可恨,可笑。不止他们,像围观死刑的群众更是无所不在。校园欺凌挑事者,若不是因为围观者的拍手叫好才有恃无恐?围观者是麻木冷酷的,和挑事者一样在“吃人”,却全然没意识到。
《呐喊》书读完荡气回肠也思索不止,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我再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