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雪原》是一部利用传统的民间文化因素来表现战争的成功之作。

本书作者曲波,山东龙口人,中国共产党员。1946年冬天,曲波带领一支小分队深入东北地区茫茫林海皑皑雪原,与国民党在牡丹江一带的残匪周旋。经过近半年的艰苦战斗,终于歼灭了这些顽匪,为东北人民的彻底解放作出重大贡献。这是曲波后来创作这本书的重要生活基础与现实题材。

这本书的题材是新颖的题材,所描写的是特殊的环境、特殊的生活和用特殊方法进行的军事斗争,是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东北战场的一个侧面。《林海雪原》能够获得广泛的读者和强烈的感人力量,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他运用了传奇式的手法。曲波让这个小分队一个一个地去克服困难,线索清晰;在遇到不同的困难的时候,他安排了比较主要的人物一一出场,全部是把他们置入出于意外、令人担心的斗争的尖锐,由斗争去考验他们,让读者给他们应有的评价。

对英雄人物的塑造是这本书的一大特点,但与一般的战争小说相比,虽然曲波在表现剿匪小分队战士的英雄特征时也注意到了所谓“阶级本质”等程式,但在人物性格的配置上免不了受到了民间传统小说的“五虎将”模式这一隐形结构的支配。

本书中“智取威虎山”这一情节最为经典,曾多次改编成电影、戏剧等,被更多的人所熟知。事实上,面对强大的敌人,需要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时,智取,在民间流传千年的中国军事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林海雪原》中少剑波等人“智取威虎山”后,又以一个“将计就计”消灭了马希山群匪的“大锅盔”巢穴,让他们失去了可以负隅顽抗的“堡垒”,匪徒们四处流窜,最后只有被歼灭的下场了。

《林海雪原》展现了历史的一页:剿匪。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由于贫富分化、自然天灾等原因,“土匪”,成为一种与整个封建社会相始终的社会现象。在社会剧烈变动的时候,土匪也往往成为农民起义的一部分。近代中国,最有名的土匪,就是东北的土匪。因为随着日本侵略东北,许多农民失去了土地,无奈上山落草,所以东北的土匪成分非常复杂。在十四年的抗战期间,有一些土匪投靠日本侵略者充当伪军,也有的土匪站在民族的立场上抗击日本侵略者。1945年日军投降后,在解放战争期间,有的东北土匪被国民党收编,继续与人民为敌,这些土匪就成了解放军的打击对象。本书所讲的就是解放军打击这些顽匪的故事。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雪是飘逸的,是轻盈的,是引人遐想的。但在本书中,刚开始,雪却是少剑波和他的小分队除了土匪之外的另一个重要的“敌人”。不说暴风雪、穿山风,就是一般的大雪,也是“又滑又刁,生性好陷人,好绊脚,又有点欺软敬硬”。但雪又有另外一个特点,“只要你有硬骨头,给它力气,它就会佩服你是好汉,它就会尊敬你”。雪,虽然是“敌人”,但也可能“化敌为友”,关键是要有“硬骨头”,肯花大力气。于是,少剑波和他的小分队在夹皮沟附近的山谷里,每天苦练十小时,认真地和大雪“交朋友”。经过十天的刻苦训练,他们终于交上了这位“雪朋友”。在之后的奇袭匪巢、追击残匪的过程中,这位“雪朋友”一直是小分队的忠实帮手。

曲波曾说:“文学,要有生活,文学不能脱离人民群众。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生活要丰富;创作要情发心底,美在自然;创作要人人心中有,家家笔下无。”让我们学会创作,但又不脱离实际。

小说是文学的一大样式。它以叙事为主,具体表现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相互关系、行动和事件以及相应的心理状态等,从不同角度反映社会生活。小说根据篇幅容量的大小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是其中结构规模最大的一种,一般在十几万字以上到几十万字,甚至几百万字。长篇小说能在较为广阔的范围内多方面地反映一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一般说来,长篇小说人物较多,个性表现较为充分,反映生活的程度较其他叙事性文学更为深入,有一个或多个主题并存; 展示多方面的矛盾冲突,情节结构更为复杂。优秀的长篇小说被视为历史的巨幅画卷,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学成就的主要标志。

从这本书人物的刻画、环境的描写,体现出了战士的爱国心,以及他们不惧生死为自己、为家人、为朋友、为祖国人民勇敢奋斗的精神,让我们懂得感恩、懂得珍惜、懂得为自己的祖国作出一份贡献,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