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中凋谢的纯净之莲--读《红楼梦》有感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 到底意难平。”

——调寄《终身误》

前人曾有对联半阙以述红楼之事:“红楼梦里梦红楼”。这是一场始于爱恋,终于哀怨的梦,也是一场现实与虚幻,世俗与理想交织、碰撞的梦。今日再读,犹今人不禁为之扼腕叹息。

“木石前缘”是这一场大梦的起点,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绛珠仙子的还泪之思相互映衬。”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其情其事,令人心向往之。然而,绛珠有情却饮灌愁水,顽石有意但真假难明。如此开头,早已注定二者情感发展的跌宕起伏。

宝黛之恋,是有前世之因的, 故而宝黛相见之时,黛玉心有感应,宝玉更是直言:“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前世有报恩之因,今朝有兄妹之缘。宝黛之间,本可以有美好的结局,然而,彼此身份与家庭状况的迥异,严厉的家规以及封建社会过于现实的价值观成为了他们爱情难以逾越的高山。“黛玉进京”之事是全书正文部分与宝黛恋情在现实之中的真正起点,亦是宝黛之悲的重要伏笔。

若说宝黛的"木石前盟"是二人的前世姻缘, 那么宝、钗之间的“金玉良缘”便是世俗所坚持的门当户对。

与宝黛之间那段浪漫朴素的“木石前盟”不同,宝、钗之间的“金玉良缘”显得繁华现实却未免有些世俗。如果说通灵宝玉的出现是上天造化,那么此处宝钗的金锁便多了些许人为的痕迹。宝钗的到来,让本就敏感的黛玉更有了危机感。钗黛之争始于此处,前世姻缘与今生伉俪的交锋也由此开始。纵观全书不难发现曹公用笔的“狡猾”之处:他让钗黛二人平分秋色。论缘分,宝黛有“木石前盟”,宝,钗有“金玉良缘”;论才情,钗黛二人难分高下,各有千秋;论家世,二人皆出于书香门第;甚至就连判词,也是颇为罕见的将钗黛放在同一首之中。那么,这样的安排,是曹公当真难以抉择,还是另有其因?

宝黛之恋,虽有前世之因,但在那个时代终究难以结果。从个人方面来看, 我认为林黛玉更适合做知己而非夫妻。才情超逸,处世清高,相貌又好,气质出众,又是名门闺秀,这是黛玉的优点,然而,她的优点同时也是缺点:才情高却锋芒毕露,相貌好却身体堪忧,口才好却尖刻,身出名门却人丁稀薄,再加上黛玉家中并无人能撑腰,这就让宝黛之间的爱情进展变得难上加难。黛玉于宝玉而言,若为知己,则实乃宝玉之幸;若为夫妻,则正如导读所言:“宝玉娶黛玉,无益家业。”

于理而言,在当时的状况下,有着良好的家庭出身,知书达理,又会做人的宝钗也的确是作为宝玉婚配对象的不二人选。然而,黛玉的逝去,自己的错娶让情系黛玉的宝玉难以接受。宝钗虽好,却终究没能如黛玉那般走入宝玉的心。可惜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没能让宝玉得到幸福,反而加深了宝玉、宝钗之间的隔阂。宝玉、宝钗有夫妻之名而无夫妻之实,宝玉、黛玉有相爱之情却阴阳两隔的事实也与第五回中的“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的判词相互映衬。

宝黛之间虽然心心相印,但终究难结连理。二人爱情的结局于理虽合,但于情却让人难以释怀。随着芳魂的凋零,那一朵洁净的爱情之莲终究还是败给了世俗,只留下那悲凉的结局,让后人枉自空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