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读《红楼梦》有感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这是清朝诗人得舆对《红楼梦》评价,多少年来,无论是老骥伏枥的学者,还是满身疲惫的普通人,又或者是从未踏入社会的少年,他们对《红楼梦》从来都是不一样的。曾有人告诉我,你在不同年龄时读到《红楼梦》,会体验出它在不同年龄时的魅力。
九岁初读《红楼梦》,那时我所读的不过是薄薄的简易版,旁边还附有不同情节的插画。在那时的我眼里,当儿童书籍里有天真,有魔法,有完美与幸福的结局时,简易版的《红楼梦》里,却出现了我从未接触过的情节。即使他做过删减,即使他做过改动,即使它变得更容易让尚且年幼的我们接受,但他仍给我带来了太多的惊讶。
也许真是“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年幼的我怎么也想不通?为什么黛玉姐姐会死?童话里说真心相爱的两人,一定会在一起,就像王子无论经历什么困难,都能娶到公主,那为什么宝玉黛玉却以如此惨局收场?
在我看完书后,这些问题紧紧的缠绕着我,我迫切的想要寻找答案,但很可惜,我想我没有找到。于是我只能抱着那本简易版的《红楼梦》,把它当成一本不够完美,带有遗憾的“故事书”。
那本简易版的《红楼梦》陪伴了我五年,时光荏苒,五年后,我拥有了一套完整版的《红楼梦》。这套书很厚,书封面上画又很好看的暗纹,这暗纹是黛玉葬花的场面,我很庆幸,这也是我最爱的画面。书里不再有五颜六色的插画,有的只是浓墨重彩的文字,就像这套书里不会再像简易版的《红楼梦》写的那般简单。这本完整版的《红楼梦》,给我带来的不再是惊讶,而是情感的共鸣,是书中人的鲜活,是我想要找到的答案。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是林黛玉的判词,黛玉本是一代奇女子,书中的她才华尽显,“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我想世间已没有能够形容她的词语,你只能不断感叹她的才气。只可惜终是“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她爱宝玉,可也抵不过事在人为,只得成为封建家庭的牺牲品。
有人说贾宝玉是“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莾。”但他似乎是书中最为天真的角色,贾家败落以前,他是无忧无虑的公子,吃穿不愁,养尊处优,祖母娇惯。然而,他的结局确实成为了一名和尚,浪迹于天涯,再无了当年少年时的报负。他爱林黛玉,但也仍抵不过有封建家长精心布置骗局,他满心欢喜,以为娶的是她,可却不想,也因此错过了她。
书中除了有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还有“金陵十二钗”各自的悲剧。现实中的作者曹雪芹先生也经历了与贾家覆灭类似的悲剧,不难看出,也许书中的贾宝玉就是现实中曹雪芹先生的写照。“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先生,因为封建社会的影响,从名门望族到穷困潦倒,巨大的落差,让他难以接受,他也想过要重振旗鼓,再次施展抱负,可终不得志。
批判那些封建贵族制度,悼惜在封建社会制度下的牺牲者,唾骂封建社会下的名利与虚伪,以及受封建影响的封闭三观,似乎是《红楼梦》出现的原因,但抛开这些,这本书结构严谨,语言优美,有非常多值得人欣赏的诗句和艺术氛围。
《红楼梦》也使人感到遗憾与惋惜,据资料所示,这本书的后40章本来已经不见了,后有人重新根据曹雪芹先生的故事大意,续写了结尾。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红楼梦,所谓的结尾,也许并不是真正的结尾。
我想前80章中虽然已能看出贾家覆灭的苗头,可是曹雪芹先生在林黛玉身上点缀了大量的浓墨,他真的舍得让一个自己欣赏的,不受封建思想影响的奇女子郁郁而终吗?虽然自己已经遭遇了不幸,但他真的舍得让书中的另一个自己:贾宝玉也碌碌无为,飘荡终身吗?
真正的结局,我们不得而知。也许与续写不同,也许与续写一样。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这是红楼梦的结尾诗,我想无论红楼梦的这本故事结尾到底是怎样的,曹雪芹先生在批判封建社会的同时,也想告诉我们只是回眸时间,日子便悄然过去,未来的日子难以预料,即使现在幸福又如何?即使现在痛苦又如何?说不定下一刻都将会改变,若我们不够珍惜当下,未来便会让我们后悔。
所谓“物是人非,时境变迁。”没有哪一刻是永远的,我们又怎能知晓?正如那书中诗“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我再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