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现实的社会中,人们为了学业、生存、金钱、地位而劳碌奔波着,似乎失去了“闲情雅致”去感受自然、享受生活,于是,所谓的成就与万贯的家产,带来的也只不过是精神的空虚与身心的疲惫。人们开始思考,该怎样去求得真正的“幸福”呢? 

古人大多有一个共同的爱好——“游”,从“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的放浪少年踏莎之游,到“苏子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文人士子超然之游,春风得意之时要游,落魄失意之时也要游——苏轼、柳宗元、欧阳修等一世文豪,在遭贬之际无不用游山玩水来愉悦身心。何为其然也?原来,“游”一方面可以借机锻炼、强健体魄;呼吸着新鲜空气、亲近自然,还可以放松身心、陶冶性情。此外,造访名山大川、古人遗迹,仿佛将书中的景象搬到了眼前,可以抚今追昔、借景抒怀。于是乎,“游”文化在中国蓬勃发展,聊阅风骚,古诗文中的“游”字俯拾皆是。

然而,时至今日,在繁杂的社会生活中,很多人已经没有那份雅兴去“游”了。一方面,人们长期被囚禁在钢筋水泥的笼子里,眼睛里充斥着高楼大厦、霓虹灯管,耳边常常萦绕着汽车、工厂的喧嚷,但为了在这一方土地上赢得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领土,却忘记了回归自然、感受生活。另一方面,现在的“旅游”跟以前大不一样了,人们常说旅游是花钱买罪受,的确,每次和父母出门旅游,我都要被如潮的人流所吓倒,一趟下来,收获不大。

是故,在如今的社会,我们需要留一点“雅兴”给自己,重拾旅游精神,游得自在、游得舒畅;攀登城郊的小山,游览无人顾及的荒原,都能走出喧嚣,放松身心。放下功利、放下心机,怀着一颗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去投入到大自然温暖的怀抱,感受那美轮美奂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