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路漫漫其修远兮

—— 读《西游记》有感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小说,作者吴承恩以幽默风趣而又浪漫的笔调,以唐代贞观年间高僧玄奘西行取经的真实事件为蓝本,加以杜撰,成功的塑造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等一系列有血有肉,丰满鲜明的人物形象,写成里这部家喻户晓,被称为神魔小说的巅峰之作的《西游记》。

吴承恩一生,官场失意,生活困顿,使他对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封建科举制度、黑暗的社会现实都有不同于他人的深刻认识,这是时代赋予文人的使命感,反映在作品上,就是文学作品的社会价值所在。在《西游记》中,作者看似虚构了一个人人向善、万众向佛的西方净土,可实则处处反映着现实世界的腐败和势力。如在第九十八回中,有阿难、伽叶向唐僧师徒索要人事的故事:“阿难,伽叶引唐僧看遍经书,对唐僧说道:‘圣僧东土到此,有些什么人事送我们?快拿出来,好传经于你。’.......二尊者笑道:‘好,好,好!白平传经济世,后人当饿死已!”一个贪图钱财、唯利是图的小人跃然纸上。待唐僧师徒找如来换经,欲要问他敛财作弊之罪,如来却说“经不可轻传”,等到唐僧奉上紫金钵盂更是:“那阿难接了,但微微的笑。须臾,把脸皮都笑皱了,只是拿着钵盂不放......”这一情节深刻的反映了当时官府的黑暗与腐败,社会黑暗势力盘根错节,沆瀣一气,皇帝昏庸愚昧,奸臣搜刮民膏,为官非亲不用,狐假虎威,彼此勾结且根深蒂固难以根除,促使吴承恩用小说来表达自己的愤慨和不满。

而在另一方面,《西游记》的语言特色生动而又幽默,常常寥寥几笔,一个形象的人物就跃然纸上。如在第十五回中,有:“行者见他哭将起来,他那里忍得住暴躁,发声喊道:‘师傅莫要这等脓包,行么?你坐着!坐着!等老孙去寻着那厮,教他还我马匹便了!’......行者闻得这话,越加嗔怒,就喊如雷到:‘你忒不济,不济,又要马骑,又不放我去,似这般看着行李,坐要老罢!”通过对孙悟空的语言描写,便把他急躁的性格展现的淋漓尽致,与唐僧的哭哭卿卿的软弱无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菩萨与揭谛寻马的时候,行者与菩萨的对骂,菩萨道:“我把你这个大胆的马夫,村愚的赤尻”!......”短短十几个字,把一个骂骂咧咧,爱说脏话的菩萨形象生动的描绘出来,使得这一虚构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且贴进生活,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西游记》更是深刻的诠释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提到西游记,人们脑海里浮现的不禁是那个妇孺皆知的唐僧骑马,行者开路,沙僧八戒挑担的画面。孙悟空是作者倾力塑造的形象。故事刚开头就介绍了孙悟空“美猴王”这一个人物,后又在大闹天宫和保唐僧取经,打杀盗贼等情节中,反映出悟空的性格特点:侠肝义胆,嫉恶如仇,不畏强暴,上天入地,无所不能;但是却性情急躁,撞祸作乱。而到了保护唐僧取经的后期,悟空在唐僧的感化下,常有向善之心,累建奇功。八戒在高老庄为非作歹,贪女色,欺软怕硬,在取经过程中,一遇到困难,就要分行李散伙,刚开始时,甚至对悟空冷嘲热讽,使唐僧在三打白骨精时把悟空赶回了花果山;在经历了磨难之后,终于体谅行者的艰难,听从小龙的劝告赴花果山请行者拿怪。曾经有人说起过,唐僧、悟空、八戒和沙僧,分别代表了人的几种性格:唐僧的仁慈和软弱、悟空的顽皮和勇敢、八戒的懒惰和贪婪、沙僧的吃苦和质朴。唯有几种性格相互配合,相互克制,最终才能取得成功。唐僧四人在取经路上互相帮助、学习,克服困难,经历重重险阻,终于修成正果。

西游记是一本长篇巨著,足足有七百多页。它不仅有曲折动人、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还深刻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第2篇】

《红楼梦》读后感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每每读到这一句,脑海里总会浮现林黛玉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的情态。人人皆说黛玉不及宝钗脸若银盆,眼如水杏,我却独爱她那笼似蹙非蹙罥烟眉。玉雪为骨冰作魂的黛玉,你还好吗?黛玉,就像她的名字,天然纯净的璞玉,却不是世俗妖艳的浓翠,反而是一股烟语朦胧般墨色流淌的黛青。从她的名字,便结着一股轻飘幻渺的忧愁、明澈。也如她那双总是氤氲着水汽的泪眼,带着一抹风露清愁,在我心里晕染开像溪水般纯净的美好。其实黛玉本就是自然给予的清韵啊!幼时的她,便如窗外的那朵白莲,淡雅,清新。小小的身躯,徜徉于山林泉石之间,品读自然的神奇与秀美。曾记得这样的一幅画面:小女孩端坐在那一池幽泉边,几股青丝伴着叮咚作响的水声静静垂落在一袭素衣上。纤纤瘦影投在一池碧秀中,幽邃,清婉。抬手采撷那带着春色的花蕾,侧耳倾听那融于自然画眉的轻吟。我能感受得到她的一颦一笑,都带着天真的欢愉。她的情思,不只从书本中获得,更从自然中获取。自然给予了她非比寻常的才思,也赋予了她细腻的心灵。一场花飞花落的雨,竟也让她凉薄难当。“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细细品读,她的文字,透着她的哀婉与忧愁。人们只道她尖酸刻薄,可她那葬花的寂寞哀愁又有谁人知晓?她只能用泪水浇灌那份孤芳自赏的忧伤了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溅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林黛玉《葬花词》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溅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林黛玉《葬花词》

黛玉葬花可谓是《红楼梦》的一大经典,只葬花这一件小事就将她的的形象展现的淋漓尽致。

黛玉的一生是个悲剧,而他与宝玉两小无猜的情感也注定是一个悲剧,有许多人不喜黛玉多疑的性格,可竟不知她有她的苦衷。黛玉小小年纪,父母先后离开人世,过着寄人篱下的孤单生活,这就使本就多愁善感的黛玉,变得更加敏感多疑,从而铸就了她孤傲清高的性格。也正因他的个性并非贾母所喜欢的,注定黛玉无人可以依赖,于是她怀着一颗纯真的心和对世俗的怨愤离开了人世间,实现了她“至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誓言。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是红楼梦中对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判词。薛宝钗作为一个封建社会女子的典范,深受贾府上下人等的喜爱。正如脂砚斋评价说:“在任职务不清不输,不远不近,可恶之人未见冷淡之态,形诸声色;可喜之人亦未见醴密之情,形诸声色。”

正是这样一个端庄得体,落落大方特点,使贾母王夫人对他青睐有加,而薛宝钗“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态度,完全是遵循封建主义的明哲保身的哲学。宝钗头脑里浸透着封建主义思想,她是一个忠实信奉封建道德和封建理教的淑女,但即使这样,她也是一个悲剧角色。嫁给宝玉后,明知宝玉心心念念想着他的林妹妹,却还要苦心经营这段夫妻关系,年纪轻轻就要接受宝玉出家,自己支撑家业的惨痛事实。不得不说,这样一个贤妻良母的形象,当真叫人可悲可叹!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昔有陶翁,才情旷世。一曲《桃源》成了多少人至死仍心心念念的美好。而今起更有大观园“名园住何处,仙境别红尘”。真个天上少有,地上无双。

大观园,是一个梦,一个极尽人间财富堆切堆砌出来的美梦,是神仙在人世的宅邸,是文人墨客心之所向。这里生活的女孩儿,哪个不是集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的存在,她们结识社,赏菊花,猜灯谜,评戏文,吟诗作对……真真如神仙般的日子。然而愈美好愈不真实,愈不真实,愈易一朝毁之。

终于,桃源逝去,美梦破碎。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红楼终究让人们怀念与向往,可是这边桃花落地时,终究只是一捧镜花水月。到头来这只是一场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