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在深夜中,我翻开《细说觉醒年代》这本书,看了仅几行字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住了。
这本书讲了中国共产党从用几本杂志来改变人民的思想到真正建
立中国最受人民敬仰的执政党的过程。这些历史让我随着故事的发展变换心情,时而激动,时而悲伤。
在这里的人物中,我最敬佩的是李大钊和鲁迅。李大钊是巜新青年》杂志的最重要的同人编辑之一,在他和陈独秀、胡适等人的不屑努力下,《新青年》成为了红遍大江南北的杂志,他还在解聘克德莱的事件中发挥了微弱而又无比重要的作用,最重要的是他出席与英国大使馆辩论时,他与陈独秀、胡适、辜鸿铭据理力争,再加上他们视死如归的精神,最终战胜了英国大使馆,取得了中国近代史中外交方面的一次胜利。
鲁迅原名周树人,也是《新青年》杂志的最重要的同人编辑之一,他以他超越常人的批判的眼光看待这个满目疮痍的旧中国,最终写出了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第一篇白话文体小说《狂人日记》,而且他在新文化和《新青年》被旧思想、安福系主义等围剿之时,毅然写出大篇文章,将平时看不起他的人甩在脚下。他为我国的文学界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细说觉醒年代》这本书将人民一开始的愚昧与迂腐点评的淋漓尽至,也将国民觉醒之后的爱国热情点评的慷慨激昂,最后以李大钊登上长城为结尾,写出革命烈士的宽广胸襟和爱国主义情怀,这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
读了这本书以后,我懂得了人要有自已的思想,不能愚昧的吹捧陈旧的、腐败的思想,所以我们要用最科学的理论,不要人云亦云。也懂得了国民觉醒的不易。我们应该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拥国爱国。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有一代人的使命,国家的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担当的青年人,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第2篇】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名为《细说觉醒年代》的书。讲述了在民国时期,当全国人民都沉寂在封建礼教的统治中时,陈独秀和李大钊等人领导着《新青年》和北大诸多学子,开展了改变中国历史的“新文化运动”。
在这样一个时代,为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李大钊、陈独秀和毛泽东等人先后发起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救国先救思想,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掀起了现代中国思想启蒙的新文化运动。在蔡元培大力支持下,北京大学日新月异,之后鲁迅的《狂人日记》《孔乙己》相继问世,随着之后十月革命一声炮响,打响了马列主义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实践,领导中国进行革命。新文化运动像一滴晶莹的露珠,落在了中国这颗干枯的小树苗上,使其得以复苏开出灿烂的花。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陈独秀的两个儿子陈延年和陈乔年。延年、乔年身着被血浸透的衣衫,拖着沉重的脚镣,微笑着向前走去,道路的尽头是烟火人间。被捕宁死不跪,救国绝不后退!以身许国,至死无悔!他们凭借顽强的意志,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而在合肥的一条道路名曰“延乔路”,取名于“延年、延桥”,正是为了纪念这两位英烈。如今,延桥路已经成为“网红路”,在市民心中是对革命先烈表达敬意的圣地。
“生当盛世,当不负盛世”。数百年前,他们以此唤醒祖国,数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也应以此续写光辉!我们身为青少年,应好好学习,不负韶华。不辜负父母老师对我们的谆谆教诲。我坚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之下,中国一定会强大起来的。请,笃信一个梦!
【第2篇】
忆觉醒年代 承红色基因
书,是一个可以给人带来无穷无尽智慧的法宝,也是一个给人带来无尽想象的源泉,更是给人带来慰藉的精神食粮。许多人的一生都在寻找自己心仪的读物。而对我来说,最近最令我爱不释手的书莫过于《细说觉醒年代》了。
这本书主要围绕电视剧《觉醒年代》中的一些人物与细节进行刻画与分析。每一篇文章都让我恍然大悟。它也让我重新了解了新文化和五四运动,更让我体会到革命先烈改变国家的决心和视死如归的精神。
在《细说觉醒年代》之中,作者将人物描写得入木三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袁世凯与陈独秀。袁世凯祸国殃民,恢复帝制,所过之处哀声遍地,他签署了不平等条约,蔡元培、李大钊、陈独秀等先进思想学者都声讨袁,他的所作所为完全悖逆了历史的洪流。说到陈独秀,他推动了工农革命,与李大钊共同主编《新青年》,引进马克思主义,为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他与李大钊的一段对话让我印象深刻。“何为老路?推翻一个旧王朝,建立一个新王朝,循环往复,这就是老路。”“何为新路?不知道,我正在找。”我体会到了陈独秀对救国的上下求索与深切思考,令人钦佩。
《细说觉醒年代》不只是讲述历史,更多的是向我们娓娓诉说革命先烈为了救亡图存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与牺牲。今日,我浏览新闻,偶然间看到一桩骇人听闻的热点事件——南京玄奘寺曾供奉四名日本战犯,我感到巨大的羞辱与愤慨。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需要敬畏、是非应该分明、战犯必须遭到唾弃!
觉,会让人接触历史的厚度,醒,会让人悟出前方的正路,作为新时代好少年,只有充分觉醒与奋勇拼搏,我们的祖国才会越来越好。
【第3篇】
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读《细说觉醒年代》有感
暑假是一个最适合学海拾贝的时间。这个暑假我最大的收获是读了一本关于1915年~1921年一群爱国青年与北洋政府作斗争的故事-《细说觉醒年代》。仰望众多的英雄人物,聆听他们的故事,我仿佛沐浴信仰的光辉。
在书中最让我难忘的是陈望道先生,他是杰出的语言家,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1919年6月,陈独秀、李大钊等筹划将《共产党宣言》译成中文,讨论人选时,邵力子推荐时年29岁的陈望道,他说:“能承担此任者,非杭州的陈望道莫属。”为了专心致志完成任务,1920年2月,陈望道回到家乡,这是一个非常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回到家后的陈望道住在一间小柴屋里,南方的山村早春时节阴冷潮湿。柴房简陋,冷风吹进屋内,陈望道冻的手脚发麻,看他如此辛苦工作,母亲十分心疼。给他送来粽子和红糖,母亲在外面喊着说:“你吃粽子要加红糖水,吃了吗?”他说:“吃了,吃了,甜极了。”结果母亲进门一看,陈望道埋头奋笔疾书,嘴上全是黑墨水。但是他浑然不觉,原来,陈望道过于聚精会神,竟错把墨水当作红糖,真可谓“真理的味道非常甜”。陈望道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经过两个多月的呕心沥血,终于翻译完成。《共产党宣言》成为中国共产党确立革命信仰的思想起点,它让无数中国任人志士看到中国的希望,并志愿加入共产党队伍里来。周恩来在新中国成立后也曾对陈望道说:“我们都是你教育出来的”。
陈望道勤于好学,刻苦钻研的革命精神,以及对真理的执着追求深深地感染和影响每一代人,他的事迹激励着我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我再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