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论科举制度对文人的毒害
《儒林外史》被誉为中国古代第一部也是最具批判色彩的社会问题小说,全书共56回。这本书是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批判了科举制度,描绘了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各种丑恶的现象。
看这本书时,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匡超人。匡超人的经历以及最终的堕落让人唏嘘不已。原来的匡超人善良淳朴、孝顺懂事。在他生活的社会环境中,有马二先生、潘三以及许多假名士。在匡超人尝到了甜头以后,便一步一步的坠入了社会黑暗无底的深渊。马二先生一心鼓吹通过科举考试求取功名富贵;潘三不择手段求取功名富贵;假名士们借附庸风雅希冀名利双收。功名富贵是他们的主流意识,在这个丑陋无形但又有巨大力量的环境的引诱与挤压下,生活在其中的像匡超人这样的青年士子,为了达到目的,他们学会了吹牛拍马、坑蒙拐骗、装腔作势,逐渐丧失了淳朴的本性。
在匡超人所处的交友圈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潘三。潘三虽然为了利益无所不为,但他对匡超人有情有义、以真心相待。而在潘三被拿下监后匡超人看到了潘三的罪状上,也有自己参与的案子,便逃脱前往京师投奔恩师李给谏。而这更加侧面烘托出了匡超人的虚伪、自私。在面对恩师李给谏问他是否已经婚配时,他因为怕恩师笑话他丈人的官位低,而说自己没有婚配。可见这时的他已经十分虚伪。当后来潘三入狱后希望他来看看时,他却说自己为朝廷办事,不能见他,其实只是怕他影响了自己的仕途。匡超人与昔日好友景兰江相见时,甚至不愿意再去茶室,体现了他的装腔作势,这不仅与他的本性有关,还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
当然,吴敬梓还刻画了一系列正面人物,例如王冕、杜少卿、虞博士等人。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杜少卿,即使在生活中大部分人都无法做到像他那样豁达大方、不吝钱财。事实上,许多人是为了骗取他的钱财,但他仍然乐善好施。他一生不慕名利,后来有人举荐他去做官,他以有病缠身推辞了,这些都体现了他的高尚品质。
当然,《儒林外史》中还有其他大量的、细致的人物形象。例如辞官归乡的庄征君,劝人行善的郭孝子,英勇破敌的萧云仙,行侠仗义的凤四老爹,潜心举业的马二先生,传承礼乐教养的迟衡山……他们的君子之风是儒林中的一股清流。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假名士和伪贤人。
作者吴敬梓借各色人物,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不堪,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后期的科举制度对文人的毒害作用。而《儒林外史》正是寄托了作者渴望儒林清静、学问纯粹、人们真诚相待的社会理想。
【第2篇】
读《儒林外史》有感
书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也是宝藏,它能使我们头脑丰富,知识渊博起来,我们应该从小养成爱读书的习惯。书是阳光,让我们沐浴在七彩的世界里;书是阶梯,让我们一步步走向书是成功的巅峰舒适良药,可以医治我们的顽疾。这个暑假我读了吴敬梓先生的著作《儒林外史》,感受颇深。
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无疑是其中的一篇故事———《范进中举》。
全文从范进参加乡试中了举人一事进行描写,主人公范进是一个士人,他一直生活在穷困之中,又一直不停地应试,考了二十多次,到五十四岁才中了个秀才。他接着参加乡试又中了举人,因而高兴的发了疯。中举后的范进得到了邻居的前呼后拥,乡绅也赠与他屋舍。
阅读完这个故事可以明显的发现,范进在中举前后岳父对待他的前后态度是完全不相同的,就连邻居和乡绅的态度也是如出一辙。这无疑不刻画出了一个趋炎附势热衷仕途,好官名利禄且世态炎凉的可耻的社会风气,对当时社会及其阴暗的特征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范进原先是一个穷书生,遭到了街坊四邻以及自己老丈人胡屠户的讥笑嘲讽。为了考取功名不惜让自己的妻子母亲饿着肚子,终于,在范进的努力下考到了举人,让大家刮目相看,但是因为不相信这个令人兴奋得消息。范进竟然神经错乱疯了起来,最终被胡屠户一巴掌打醒,恢复正常。后来大家包括自己的老丈人对范进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讥笑嘲讽到奉承恭维。说明了当时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迫害。
现在社会都已经迈进二十一世纪了,封建制度是取消了,但是封建思想呢?哪怕如今没有了封建制度,但我们的思想不能停滞不前。我们要跟党走,将习爷爷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贯穿于我们的生活和行为当中。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by.周维奕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我再想想